相關文章推薦
摘 要: 盧卡奇是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簡要闡述了盧卡奇物化理論的理論來源,從盧卡奇物化理論的含義入手,分析了其物化理論的具體表現,探究其對當代社會的啟示。
關鍵詞 : 盧卡奇;物化理論;西方馬克思主義;當代意義;
一、盧卡奇物化理論的理論來源
盧卡奇的物化理論受狄爾泰、西美爾和馬克思·韋伯的思想啟發,物化理論誕生于此。
狄爾泰認為整體由個體構成。主體的存在與個體密不可分,因為個體構成了整體的聯系,個體無法脫離主體而獨立存在,他強調要從整體出發看待和把握事情。盧卡奇正是受到狄爾泰“整體性”思想的影響,在這里,盧卡奇運用了整體性思維理解和把握社會現象。
盧卡奇曾求學于西美爾,洞察了西方文化的走向,指出客觀文化對主觀文化的微妙影響。一方面,工人與生產資料分開;另一方面,工人與他們創造的產品分開[1]。在這樣的主觀文化逐漸被客觀文化取代的社會,主體本身的意識和自身能夠感覺到的地方變少,是勞動分工造成了人被物取代,文化主體中的人的創造性逐漸不復存在,人淪為客觀文化的工具。
盧卡奇也曾在馬克思·韋伯那里求學,盧卡奇將韋伯對他的影響形容成來得晚但是深刻。盧卡奇物化理論中的數字分析受到韋伯“理性化”的影響。根據韋伯分析,工人在一個被合理化的制度下,機械地做著合理的工作,這樣的勞動被合理化,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發展中的兩個重要因素就是精確計算和合理化,而這種合理遵循的是一種工具合理,價值合理被逐漸隱藏起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盧卡奇的研究方向發生了變化,開始向經濟和政治領域拓展,黑格爾的哲學思想給予他啟發。他批判第二國際修正主義,認為他們沒有考慮到運用總體性辯證法的思想,是機會主義,導致了革命成果付諸東流。盧卡奇主張消除物化現象應該運用總體性的辯證方法,這里就來源于黑格爾的總體性思想。他認為要消除物化不能讓資產階級自身解決,因為資產階級就是物化的創造者,他們承認物化,也接受物化,并找出解決物化問題的途徑,從而消除物化。
1917年以后,盧卡奇開始研究馬克思的作品,受到馬克思《資本論》的影響。
二、盧卡奇物化理論的含義
“由于這一事實,人自己的活動,人自己的勞動,作為客觀的東西,是通過不同的自律控制人們的東西,同人對立。”[3]這表明了兩層含義,首先,勞動產品作為一種獨立于人類而存在的力量具有自律性和客觀性;其次,工人生產的產品不屬于工人自己,而被資本家無償占有,并通過某種客觀規律制約著勞動者的自由,成為奴役勞動者的一種力量。盧卡奇認為在古希臘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物化現象,作為個別現象,無法構成社會問題。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物化現象已經變得廣泛并且已經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現象。
三、盧卡奇物化理論的具體表現
盧卡奇認為物化現象滲透于資本主義社會的方方面面,廣泛存在著。
首先,這種方式體現了經濟領域的物化。盧卡奇在書中是這樣描述的:“就他的命運而言,對于整個社會結構有典型意義的這種自我客體化,最確切地揭示了商品關系已經非人化和正在非人化的性質。”從這里已經可以看出,盧卡奇揭示了經濟領域中勞動的物化過程。韋伯合理化原則的分析為盧卡奇帶來了靈感,他認為在計算化、精確化和制度合理化的基礎上,資本主義經濟才能得以建立。勞動都是被放在可計算化和機械化的管理體系之內,人的個體性特殊性被消磨,整個生產系統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受人操控,所以個人只能被動接受生產規律,失去人類主觀性只是機械系統的客體,人無法實現自主人格,勞動者成為生產關系中微不足道的角色。他又從馬克思那兒獲得靈感,通過從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領域的商品本身入手去分析,物品的價格由價值決定,價值由生產物品所需的社會必要工作時間決定,所以,資本家只有通過縮短個別勞動時間的方法,增加單位時間內的生產總量,才能達到獲得更多利潤的目的。在這個競爭的過程中,資本家不斷更新技術,讓手工車間逐步過渡到機械化批量生產,精確的計算機化生產過程極大地提高了生產速度。此時,由于機器大工業的發展,減少了對勞動者的需求,工人一無所有,只能靠出售勞動謀生。工人生產的產品無法自己控制。勞動產品通過抽象勞動轉化為商品,資本家根據勞動量支付一定的賠償。商品生產系統將工人的人格自由剔除在外。盧卡奇參照結合了西方管理學之父泰勒的理論和資本主義社會生產中的流水線特點,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領域。他認為生產過程分為幾個部分,以確保生產合理化,將工人放入崗位,機械地從事勞動,工人只需按照設定好的動作反復執行,成為孤立的原子。人已經無法看清自己的本質。
其次,是政治領域的物化。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筑,所以政治領域同樣不可避免地產生這種物化。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了與之配套的官僚制度,這個制度具有偏向性,根據這種“合理性”的指導,并依靠這種“合理性”不受外界干擾獨立運行著,為維護資產階級制定的政策,在一種看似合理的框架內經過精心設計形成,然后通過合理的管理制度,產生法律上的實質性影響;另一方面,為了使資本主義社會有序運行,各種適應以及服務它的立法、司法和執法部門和機構相繼建立和完善。被物化的政治體制控制著社會的各個階層,其目的就是使資本主義經濟社會得到發展。
與生產領域的工人相同,在國家機關中的勞動者處在一個可計算的機械化的系統之內,個體受制于機構的分工,被動機械工作著。隨著國家機構分工越來越細化,非人化的傾向會越來越突出,從而破壞了人的類本性。“法官行使職責至少大體上是可以計算出來的。”[1]法官作出決定也只是遵循合理化原則計算出來,與自身的判斷無關,政治體制中權力的行使與個人的意志分離。“這種官僚體制下的工作人員的工作類似機器的操縱。”這些人只是單調地從事機械化的工作,一切都是根據合理化原則進行著,個人與自身的主觀意志分離。
在人的意識領域中,受物化思想影響從而形成了物化意識。在經濟領域,商品生產是根據合理化原則和物化意識計算的[4]。在資本主義經濟生產領域,為了使資本家獲得更多的利益,對勞動者的勞動過程進行了準確的計算,而這一計算被合理而細致的勞動分工掩蓋,勞動被數字化和量化,勞動者的自主性勞動逐漸被機械化的被動的勞動取代。勞動主體由勞動對象支配,勞動過程成為不依賴勞動者的機械過程,將勞動過程與勞動者分開。所有勞動者只是該過程的一部分,并聽從這樣的運行方式。勞動者越來越喪失主觀意識。隨著這種機械化的運行,物化意識越來越根深蒂固,深入到了人的心理結構,使無產階級喪失思考能力和自身存在的功能,弱化其革命斗爭性。因此,無產階級不能被動地觀察社會現象,它必須承擔歷史使命并塑造“階級意識”。
四、盧卡奇物化理論對當代社會的啟示
盡管盧卡奇的物化理論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對社會發展具有啟發性。
第一,規范科學技術的應用。盧卡奇認為科學技術為資本主義社會帶來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但同時展現了其弊端,比如生態環境的惡化和人的本質的異化等。當今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推進,我們應合理運用科學技術,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我們必須將自然與社會二者有機結合。
第二,杜絕“個人利益至上”主義。我國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伴隨個別問題的出現,個人利益的至高無上會犧牲他人和社會的利益。在盧卡奇的物化理論中,他提到當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時,物將主導人,而人們將過于依賴物質。我們要努力避免人們過度依賴事物,倡導健康文明的消費觀念,鼓勵人們根據需求合理消費。不應也不能讓物質控制人們的生活。我們應該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即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通過切實改革分配制度,清除財富觀中的拜金主義、利己主義,讓財富為人類勞動目標的建立和人類力量的發展服務,成為社會全體成員共同的物質和精神大餐。
第三,加強思想文化建設工作,盧卡奇在物化理論中強調,無產階級,作為抵抗物質化的新力量,一旦覺醒,在消除物化的過程中將貢獻極大的力量。我們需要讓無產階級自覺意識覺醒。盧卡奇認為,由于物化意識侵蝕了無產階級意識,使得西歐工人運動失敗。所以他強調要克服物化意識,培養無產階級意識,提升人們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
第四,加強主流思想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養。盧卡奇指出的物化現象的實質是,人類的活動和勞動成為客觀的并反對它。物化現象不僅出現在勞動生產領域,而且出現在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的意識形態領域。今天,我們社會中的物質化現象非常嚴重,主要發生在青年群體中。諸如“汽車奴隸”和“房屋奴隸”之類的在線詞匯層出不窮。由于西方意識形態的影響,“崇拜”和“享樂主義”現象比較嚴重,人們對物質的追求遠遠超出了對精神的追求。因此,為防止物化現象變得更加嚴重,首先必須加強思想教育,特別是對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年輕的一代是國家的希望,在新時代,需要加強對年輕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對盧卡奇的物化理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這不僅對我們進一步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參考意義,而且為新時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指導。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更加需要預防和避免物質化現象和物質化意識的產生。
參考文獻
[1]咔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杜章智,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葛偉陽,俞良早.盧卡奇物化理論及其當代價值[J]長江論壇, 2013(02).
[3]許興帥青年盧卡奇物化思想與馬克思的異化理論[J]理論與現代化, 2019(03).
[4]楊光強,趙海月.盧卡奇物化理論對馬克思異化思想的異域性發展([].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 , 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