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到國家和人民生活的根本問題,是解決“三農”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舉措。提出“農村振興戰略”不僅是我國農村建設的總體部署,也為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關鍵詞 : 鄉村振興,農村音樂教育,價值
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在基礎教育藝術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農村基礎教育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但是由于城鄉教育的差異,農村音樂教育形成了比較明顯的“短板”。當全國人民向第二個百年目標奮勇前進時,中國需要什么樣的農村音樂教育?新時代如何發展和復興農村音樂教育?基于此,本文從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目標出發,重新審視農村音樂教育的價值,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探索農村音樂教育發展的現實路徑。
■農村音樂教育振興鄉村價值審視
2018年2月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促進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優先發展、支持農村地區優秀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明確指出要促進鄉風文明,提高文化素養。農村地區教育擺到了優先發展的重要位置[1]13,振興農村教育在整個鄉村振興戰略中是重要的文化支點。
。ㄒ唬┐龠M基礎教育的全面發展
教育是國家的根本、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興則是民族興,這是自古以來不變的真理。80音樂教育水平的提高,能夠促進鄉村振興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農村地區基礎教育和素質教育的發展水平,也體現了教育的公平性,使農村孩子也具有一定的審美和人文素養,能夠健康全面發展。中國80%左右的學校在農村,75%左右的學生在農村,而農村音樂教育是國民音樂教育中最薄弱的部分。在國家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學校音樂教育的推進和發展具有十分重大和深遠的意義。
。ǘ┐龠M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中華傳統音樂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如傳統名曲、民歌、戲曲等,幾千年來一直維系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信仰,滋養著中華民族的世代傳承,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性格、氣質、風土人情和審美情趣。但是隨著音樂信息化的沖擊和外來文化的滲透,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文化自信心喪失,文化認同感薄弱。
在學校教育中,中華傳統文化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音樂教育又是傳統音樂認知的主要途徑,只有先了解才能被認同,有了認同才能自覺地傳承;A教育音樂教材編入了很多傳統音樂的內容,農村當地的民族音樂文化也能夠補充學校的音樂教育內容。學生通過在學校的音樂學習,了解中華傳統音樂,再次認識和認同該地區的民族音樂,在教育的潛移默化中引領學生去關注中華歷史和文化、認同自己的家鄉和民族,讓華夏音樂源流和本土民族音樂多元共生助力文化的認同和群體“歸屬感”,引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和對家鄉傳統音樂文化的熱愛,自發傳承和保護中華民族傳統音樂,將來進入社會,能夠自愿、主動地融入鄉村建設。
■農村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
隨著國家對美育和素質教育的重視,全國音樂教育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但是一些老、少、邊、窮地區農村學校的音樂教育相對薄弱,理念落后,模式單一,師資不足,設備簡陋,阻礙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
。ㄒ唬┲匾暢潭鹊,教育理念落后
在應試教育的推動下,農村地區的學校、教師、家長對音樂教育的功能和意義認識不足,唯分數論思想占據主導地位,強化考試科目的學習,忽視音樂教育人才培養的作用,音樂課已經成為可有可無的附屬學科。音樂類的實踐活動少之又少,學生沒有機會去體驗、參與、創造音樂,音樂教育的美育功能和作用難以實現,導致學生的藝術素養、審美素養普遍降低。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的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音樂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和智慧的結晶,音樂課程標準“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與我國的教育、文化傳統一脈相承。農村地區部分學校堅持在課程計劃中設置音樂課,但由于學校和老師對音樂教育的認識不夠,音樂課在實際教學中總是被其他考試科目擠占,形同擺設,導致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理念較為落后和陳舊。
(二)師資欠缺,專業素養偏低
農村中小學的音樂教師嚴重匱乏,由于沒有專職的音樂教師,很多學校出現音樂課無法開課的窘境,而有的學校雖然有音樂師范院校的畢業生在校任教,也由于音樂課長期處于被排擠的地位而轉行任教其他學科。
一些音樂教育理念較好,堅持開設音樂課的學校,由于師資的缺乏,其他科目教師兼課的情況比較普遍,兼課教師缺乏音樂專業知識和技能,不熟悉音樂教育的規律和特點,無法從音樂學習的特點出發,設計生動活潑、鼓勵學生參與的教學形式去激發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培養對音樂的愛好,往往將音樂課簡單的變成學唱一首歌,忽視對學生綜合音樂素養的培養。
。ㄈ┙逃齼热莶蝗,教育模式單一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音樂教育分成四大領域:感受和欣賞、表現、創造、音樂和相關文化,由于音樂教師缺乏,專業素養偏低,農村中小學音樂課的教育內容往往比較單一,不能涵蓋4個領域的教學內容。
音樂教師授課以歌唱為主,忽視學生聆聽、體驗、參與、實踐等感受音樂、表現音樂的音樂學習方式,教學模式單一,不善于開發和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讓音樂課堂乏味、枯燥,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逐漸喪失。
(四)漠視鄉土音樂文化,造成傳承困境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市教育得到了相對較好的資源支持,如教育改革、教育資源分配、教學設施改善等方面,致使鄉村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都將考入城市的學校享受優質教育資源作為教學和學習的動力和出發點,鄉村音樂教育逐漸開始背離鄉土文化,鄉土民間音樂幾乎不進入課堂。農村互聯網迅速普及后,鄉土音樂文化受到網絡帶來的各種音樂文化的強烈沖擊,農村學生開始崇尚外來音樂,摒棄民間傳統音樂,將民間音樂看作是“落伍”的、“不時髦”的,對鄉土民間音樂的學習不感興趣,促使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面臨困境。
(五)設備簡陋,教學條件差
學校對音樂教育重視程度低,投入經費少,很多農村學校沒有音樂教室,基本的教學用具也無法保障,有的學校一臺手風琴用了幾十年,背帶斷了,按鍵不全仍在使用。更有一些較為貧困的農村學校,沒有實施音樂教學的基本樂器,音樂課無法開展。農村學校音樂教育步履維艱,學生無法享受教育的公平,滯礙城鄉基礎教育階段音樂教育的均衡發展。
■農村音樂教育的發展策略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農村中小學要充分利用當地文化資源,因地制宜地開展美育活動”,國家鄉村振興和農村教育發展政策為農村音樂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前景和設想。農村音樂教育的發展要與當地實際緊密聯系,植根于鄉土音樂文化的土壤,開發具有農村當地特色的音樂教育資源,探索適合農村當地音樂教育發展的教育模式,促進音樂教育的發展。鄉村教育是傳承鄉土文化的重要陣地,只有認同鄉土文化,才能產生群體共情和凝聚力,積極投入到鄉村振興的建設中。
。ㄒ唬┺D變觀念,創新理念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的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它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伴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的需要。音樂課程要為學生提供音樂審美體驗,陶冶情操,開發創造性潛能,認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培養人際交往能力,學會情感溝通,進而參與和諧社會的構建。
首先,農村學校應重新審視音樂教育人才培養的價值意義,關注音樂教育對農村文化建設的作用,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抓住音樂教育的發展契機,轉變觀念,把音樂教育放在與其他學科同等重要的位置,要站在提高全民素質的高度,把農村音樂教育放在整體戰略上,讓音樂教育成為助力振興鄉村的重要一環。
其次,創新教育理念,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為動力,結合鄉土音樂文化,鼓勵學生通過參與課堂的歌唱、欣賞、創造等實踐活動以及課外的音樂實踐活動,如紅色經典歌曲合唱,與當地民間音樂傳承人合作歌舞表演等形式,培養創造性思維,體驗音樂帶來的喜悅與幸福感,逐步提升農村學生的核心素養。
。ǘ┳⒅貛熧Y培養,提升專業素養
1.音樂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專業音樂教師,農村學校首先應堅持設置音樂課并保障課程實施,尊重音樂教師的勞動價值,才能留住人才。其次,定期組織專職音樂教師或兼職音樂教師的再培訓。利用假期到音樂師范院校進行訪學或進修,創造條件支持他們通過遠程教育的方式提升音樂專業知識水平和音樂素養,并且獲得高一層次的學歷。鼓勵他們通過進修和學習的提高,堅定地從事農村音樂教育工作。
2.農村各地學校的音樂教研活動應有序推進。定期組織音樂教師集體教研,深入學習音樂課程標準,透徹理解音樂教育理念,鉆研教材,研討教學方法;也應不定期地邀請城市或鄉鎮優秀音樂教師參與教研活動,開展講座、示范課等研討活動,通過聽課、評課、教學反思的教研形式幫助農村音樂教師不斷地提高教學能力。
3.當地教育主管部門應和音樂師范類高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鼓勵高校在農村學校設立教學實踐實習基地。音樂師范類院校承擔著音樂教師的培養和輸出,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教育理論,需要在實際教學中去實踐和提高。而基層學校也需要新的教育理念的注入,同時能解決農村學校師資欠缺的問題。實習生通過在農村學校工作學習,了解學生,體驗當地民風民情,體會農村學校音樂教育的需求,逐漸認同音樂教師的專業價值,吸引一部分熱愛農村,愿意投身音樂教育事業的畢業生充實到農村音樂教育教師隊伍中。
。ㄈ┩晟平虒W內容,創新教學模式
音樂教材內容是根據《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要求精心編寫的,選入教材的音樂內容都是經過歷史沉淀的經典作品,教師應基于教材,進行優化重組,適當加入當地音樂文化內容,引領學生深入學習經典音樂,提高音樂審美認知能力的同時,增進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懷。
突破課堂傳統音樂教學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農村音樂教育。第一,利用在線音樂資源,向學生介紹與教材內容相關的音樂作品,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激發對音樂的興趣,引發學生更多地思考和碰撞。第二,創造自主學習的空間,學生通過網絡收集音樂資料進行整理和匯報,擴充音樂知識。第三,教師可以組建QQ群或微信群,定期向學生分享音樂家的小故事和音樂的小知識,學生在課堂外隨時都可以學習。學生也可以通過QQ群或微信群上傳展示自己的學習作品,建立生生評價、師生評價的多元評價機制。
。ㄋ模┚帉戉l土音樂教材,走出傳承困境
農村孩子要了解自己祖輩生活和養育自己的這片土地,根植在這片土地上的音樂、歷史、文化孕育著族群的代代傳承。各地農村學?梢院透咝_M行課題合作研究,協助音樂類高校進行當地民間音樂文化的采風活動,走訪民間藝人,收集音樂素材,合作編寫鄉土音樂教材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構建農村孩子對自己家鄉音樂從“認知—認同—自信—傳承”的學習路徑,培育熱愛家鄉,認同家鄉文化,自覺傳承鄉土文化,愿意積極投身鄉村建設的人生價值觀。
(五)完善教學設施設備,均衡教育資源
音樂教學設施設備的欠缺,必然影響音樂教學效果。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聆聽音響是音樂學習的主要方式,沒有基本的音樂教學設備,學生無法建立音樂的感知覺,形成情感體驗,也難以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在2014年教育部公布的《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出了“全面改善薄弱學;巨k學條件”“深入推進文化惠民,公共文化資源要重點向農村傾斜,提供更好的農村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在政策的推動下,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合理分配教育經費,規劃藝術教育專項資金,并向基礎設施差的農村學校適當傾斜,為農村音樂教育的發展提供物質支持。此外,還可以在校內建設各村的文化藝術活動室、閱覽室等公共文化資源,形成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務的資源設施共享,教育和農村文化建設相互協同,打造農村社區文化。農村學校音樂教育的條件和規模在得到改善和提高的同時,也能豐富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新農村文化建設。
參考文獻
[1]馬寶琳發展農村學校藝術教育提升鄉村振興內生動力[J].現代教育科學, 2009(08):13~17.
[2]杜尚榮,劉芳.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鄉村教育:內涵、邏輯與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19(09):57~62.
[3]李爽關于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提高學校音樂教育水平的方法[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8(11):80~81。
[4]張新江文化藝術助力鄉村振興的對策和有效路徑研究[J],音樂創作,2018(12):148~150.
[5]賴柳燕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 2019.
[6]陳新宇,葛超新課改背景下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改革[J]中國教育學刊,2013 (10):76~78 .
[7]紀德奎,張卓.鄉村振興戰略中鄉土文化教育的自覺與自信J].當代教育科學, 2018(07):25~29.
[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
[9]關于政協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第3883號(教育類378號)提案答復的函教提案[2017]第345號,[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