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章推薦
摘 要: 畜牧業是靖邊縣農村發展的支柱產業,是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大力發展畜牧業,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全縣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18年,靖邊縣羊子飼養量達205.9萬只、生豬40.6萬頭、家禽134.5萬羽、大家畜2.18萬頭;完成肉類總產量3.2萬t,奶產量0.85萬t,禽蛋產量0.48萬t;實現畜牧業產值17.2億元。
關鍵詞 : 靖邊縣;畜禽產業;發展趨勢;
1 、靖邊縣畜禽產業發展現狀
靖邊縣建成陜北白絨山羊良種繁育場4個,育種核心群200多群;薩?肆挤N繁育場1個、核心育種群5個;長白、大白、杜洛克育種場1個;種公豬站1處、羊子人工授精站3處,畜禽供種能力不斷提高。建成生豬定點屠宰場1個、牛羊定點屠宰場1個、家禽定點屠宰場1個,保證了全縣肉食品質量安全。認證了“靖邊羊肉”國家地理標識保護產品,注冊了“陜洋洋”“陜北漢子”“陜秦聚源”3個靖邊羊肉生產商標,在西安、楊凌等地設立了“靖邊羊肉”直銷窗口,品牌化建設已邁出實質性步伐。全縣人工草地保留面積達6.21萬hm2,飼草飼料生產能力不斷提高。
2 、主要飼養品種與分布
靖邊縣是陜西省畜禽養殖大縣之一。飼養畜禽種類有羊子、生豬、家禽(蛋雞、肉雞)、大家畜(牛、驢、騾子)以及蜜蜂、狐貍等特等養殖,其中主要以羊子、生豬、家禽、肉牛為主。主要飼養品種羊子養殖方面有陜北白絨山羊、小尾寒羊及其雜交羊以及少量薩?、杜泊、細毛羊等品種;生豬養殖方面有長白、大白、杜洛克以及少量黑毛豬等品種,全縣均有分布,尤其以海則灘鎮最多而且較為集中;養牛方面肉牛主要以西門特爾、夏洛來及其雜種牛為主,奶牛方面主要是黑白花為主,主要分布在東坑、檸條梁、中山澗以及張家畔等鄉鎮。
在以上畜禽養殖中,羊子養殖作為靖邊縣主要飼養種類,有陜北白絨山羊、小尾寒羊及雜交種羊、陜北細毛羊、薩?搜蚝投挪ㄑ。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年底全縣絨山羊飼養量達158.22萬只,占羊子飼養總量的78.45%,分布于全縣各個鎮;肉綿羊飼養量43.45萬只(小尾寒羊及雜交種羊飼養量達30萬只,陜北細毛羊飼養量5萬只,薩?搜蚝投挪ㄑ蝻曫B量2.3萬只),主要分布在東坑、寧條梁、中山澗、席麻灣、王渠則等鎮。全縣羊產業產值達9.7億元。養羊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0%以上,在黃蒿界鄉等北部鄉鎮和鎮靖鄉鎮靖村等中部的養羊村,養羊業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以上,養羊業是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靖邊縣羊子養殖主要以“小規模、大群體”模式,以家庭自有勞動力為主,一般不買草料,以種養結合為主,形成“種為畜所種,養為種所養”的良性循環的發展模式。
2000年以來,靖邊縣委、縣政府把羊產業確定為全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為了緩解生態環境建設與羊產業發展的矛盾,全縣從2000年起逐步推行“封山禁牧,舍飼養羊”的羊產業發展模式。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發展,羊子數量、質量及養羊業生產方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先后被陜西省畜牧獸醫局確定為陜北白絨山羊養殖示范縣、陜西省肉羊生產基地和陜西省肉羊產業轉型升級示范縣,為推動全縣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農業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1]。經過多年發展,我縣羊子養殖產業逐步建成了以黃蒿界鎮為核心區的陜北白絨山羊繁育基地、以鎮靖鎮為中心的羊子育肥示范基地和以東坑鎮為中心的肉綿羊養殖基地的三大養殖基地,形成了示范基地輻射帶動全縣羊產業向規;、產業化方向發展的格局。
3、 存在的問題
3.1、 品種不優
一是陜北白絨山羊養殖作為靖邊縣主要養殖品種,對該縣畜牧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除了黃蒿界鎮、海則灘鎮、紅墩界鎮絨山羊品種質量發展較好外,其他鄉鎮在絨山羊品種改良方面進度緩慢,品種質量還沒達到有效提高,養殖效益較低。二是絨山羊養殖場戶注重產絨量的提高,忽視了羊絨質量的提高,造成羊絨的絨細度有變粗的趨勢。三是肉綿羊主要品種為小尾寒羊及其雜種羊,繁殖率較高,但產肉性能及肉品質較差。四是良種豬繁育只注重引進不注重選育,使用年限較短,引種成本居高不下,良種利用率較低。五是肉牛養殖品種雜亂無章、五花八門,養殖設施簡單粗陋,沒有形成固定品系和標準[2]。
3.2 、區域分布不均勻
一是養殖數量分布不均勻。北部風沙灘區、中部梁峁澗區、南部丘陵溝壑區,分別約占全縣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但是羊子飼養量在這三個區域分布差距很大,羊子飼養量占比分別為:北部地區占55%,中部地區占30%,南部地區占15%。二是養殖品種分布不均勻。特別是在肉綿羊養殖方面,基本集中在東坑、寧條梁鎮兩鎮,隨著近年來肉綿羊市場前景的好轉和肉綿羊經濟雜交改良工作的不斷推進,肉綿羊養殖逐漸向席麻灣、王渠則、中山澗等中西部鄉鎮發展,但是其他鄉鎮發展遲緩,后勁不強。三是生豬養殖基本集中在海則灘鎮,其他鄉鎮生豬產業還大多處在家戶零星養殖狀態。
3.3 、基礎設施不完善
一是雖然靖邊縣在羊產業發展上一直致力于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建起較多規;、適度規;B殖場,確保該縣羊子舍飼養殖進一步普遍化、標準化[3]。但是忽視了其他如飼草棚、飼料庫以及養殖廢棄物處理設施設備的配套,從而影響了飼草飼料的儲存質量和養殖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效率。二是近年來靖邊縣在生豬、肉牛、家禽產業上扶持和指導很少,導致多數產業基礎設施落后,飼養管理粗放不夠科學。
4 、飼養管理方式落后
4.1、 標準化程度低
規模養殖場從圈舍建設到生產過程,沒有標準,沒有規范,不利于管理。粗放式的飼養管理方法嚴重影響羊群的健康生長與生產,適度規模養殖的農戶更甚。
4.2 、飼草飼料品種單一,利用率較低
多數羊場、農戶沒有自己的飼料基地,缺乏可靠飼料來源。主要的日糧組成是:干玉米桿+玉米;蚋捎衩讞U+濕玉米桿+玉米粒,蛋白質飼料嚴重缺乏,更談不上礦物質、維生素、微量元素添加,根本不能合理搭配飼喂。
4.3 、疫病風險較大
盡管全縣每年耗費數萬元防疫經費用于防疫,但各類疫病時有發生,并引起大批死亡,再加上有些養殖場戶無計劃外購,免疫不到位,布病等人畜共患病時有發生,對畜禽產業的健康發展構成巨大威脅。
4.4、 生產組織化水平低
靖邊縣雖然成立許多養殖專業合作社,但95%以上流于形式,沒有真正起到作用。養殖場戶的市場開發渠道和信息傳遞不暢通、優質肉食品賣不上好價錢。養殖場(戶)缺乏商標意識,真正注冊商標的幾個生產商也是單打獨斗,未形成合力;“靖邊羊肉”中國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已經幾年,仍不能充分應用;無公害、綠色、有機認證為零。
4.5、 雜交技術沒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一是雜交技術沒有普遍應用,在肉綿羊生產上,陜北細毛羊、薩?、杜波、小尾寒羊所有雜種羊所產后代一律育肥生產羊肉。二是有些農戶用薩?伺c小尾寒羊及其雜交羊做雜交,所培育的肉羊越來越不理想。三是人工授精、同期發情等繁殖技術不能在生產中廣泛應用,只有政府拿錢才勉強推廣部分。四是肉牛雜交更是想咋來就咋來,培育雜交品種也是五花八門。
4.6 、缺乏羊肉加工企業、產業鏈短
靖邊縣雖然是養羊大縣,僅有一個羊定點宰屠企業,沒有羊肉加工企業[4]。加之該縣肉羊消費習慣,肉綿羊只能以活羊形式銷往寧夏、內蒙古等地。陜北白絨山羊也多數以胴體形式在本縣內或周邊縣市銷售,這也造成產品附加值低,市場承受風險能力弱,養殖市場沒有與加工企業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經濟體,給養羊業帶來很大的局限性。
4.7 、生產機械化程度低
不論是飼草料生產還是飼養過程,機械化程度都較低,導致飼養成本居高不下,規模養羊效益偏低,有的甚至入不敷出,被迫倒閉。
5 、發展展望
今后靖邊縣畜牧業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認真貫徹落實中省市縣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優供給、強安全、保生態”為目標,以“質量興牧、綠色興牧、品牌強牧”為主攻方向。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堅持市場導向,穩定羊子養殖規模,加快肉牛、生豬產業發展,積極開發蜂、驢、鹿、鴕鳥等特種養殖產業,大力推廣畜牧業實用技術,加強畜禽良種選育推廣和標準化規模養殖示范創建,全面推進畜牧產業轉型升級。二是積極推進肉羊生產體系建設,穩定絨山羊飼養規模,提高良種水平和生產效率,加快推進羊產業提質增效。三是全面落實禁養制度,加強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四是強化動物衛生監督執法力度,扎實做好動物防疫工作和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
6 、結束語
靖邊縣以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以提高畜產品競爭力為核心,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發展要求,以適度規模經營為主體,大力發展羊產業,以羊產業為主的畜牧業初步形成了規;a、集約化經營、產業化發展的新格局。
參考文獻
[1]孫莉加強科技創新推進我市現代畜牧業發展[J]科技創新導報,2012(21):145.
[2]董海林草原生態保護及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對策[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 2021(5):85-86.
[3]畢成文.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甘肅畜牧獸醫, 2016.46(2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