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成就史無前例,在決戰決勝全面脫貧的基礎上鞏固脫貧成效至關重要。鞏固脫貧成效下如何實現農業生態產業可持續發展是本文探討的重點。通過分析鞏固脫貧成效下推進農業生態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入手,分析當前農業生態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障礙,探討鞏固脫貧成效下農業生態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具體路徑,以期深刻鞏固脫貧成效,助力鄉村振興。
關鍵詞 : 鞏固脫貧成效;農業生態產業;可持續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攻堅事業取得重大突破,我國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貧困人群自主脫貧能力穩步提高。目前來看,我們不僅要注重解決全面脫貧的最后一環,更要思考如何鞏固脫貧成效。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五大發展理念指引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發展農業生態產業,實現農業數量和質量的雙豐收和雙收益,推動了農業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在助推脫貧攻堅事業的同時,也引領農業發展實現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用發展的眼光來看,我們深入研究鞏固脫貧成效下農業生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對于鞏固脫貧成效和推進鄉村振興至關重要。
一、鞏固脫貧成效下推進農業生態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1.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伴隨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的提升,人們越來越注重農業食品安全,尤其是綠色農產品、無公害農產品以及有機農產品的銷售量明顯提升。農業生態產業的綠色、健康、可循環等理念則助力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農業從供給側的生產理念、種植技術、勞動技能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保障農業發展緊跟居民需求與社會變化,提升農業生產的科學性和技術性,有效帶動農業生態產業鏈的發展,打造農業生態產業從生產、加工到銷售的一體化模式,實現農業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
2.助推農業生產效益。
農業生態產業的持續發展帶動農業生產方式的創新與轉變,越來越多的農業生產方式開始實現全部機械化、局部智能化,大型的機械化裝備在種植和收獲季節輻射田間地頭,智能化的遠程遙控設備隨時調節養殖大棚的溫度、濕度,種種農業生態產業的發展有效節約了資源、提高了生產效率,農民的農業收入也顯著增加。長此以往,農民對農業生態產業的興趣會更高,農業生態產業的覆蓋面會更廣、發展會更快,進而整體提升農業生產效益。
3.助推城鄉一體化發展。
由農業生態產業的快速發展而形成的農業休閑觀光游已成為鄉村旅游中的重要一環,大大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縮小城鄉之間在經濟收入、思想觀念、技術、產業領域等方面的差距。進入21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周邊游、鄉村游,鄉村游中農業休閑觀光游越來越受人們喜愛,不僅能讓出行的人們親自動手采摘,還能讓人們重新認識什么是綠色農業、生態農業,親身體驗和感受農業科技現代化發展水平,同時也助推了農業生態產業的發展。
4.助力農業生態環境保護。
農業生態產業強調的是綠色、生態、環保,大大助力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農業生態產業的發展改變了過去過度消耗資源的粗放式經營,朝著低能耗、低污染、可循環的農業發展之路邁進。例如農業生態產業大量減少化肥農藥等的使用,推進有機肥的使用;減少資源浪費,使用可循環的秸稈、可降解的地膜等,開啟農業生產的綠色循環模式。農業生態產業的發展還能夠通過農業科學技術的應用與推廣,有效整合農村土地資源,提升農產品的質與量;還能夠減少農業用水量,提升農業用水效率?偟膩碚f,農業生態產業與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相輔相成,協調發展。
二、當前農業生態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思想認識和重視程度不夠。
鞏固脫貧成效下的農業生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激勵和支持,這就需要地方政府既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農村基層干部群眾從思想上重視起來,并積極予以實踐。但當前明顯存在著思想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不夠的現象,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生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一是認為農業生態產業的發展前期投入太多,回收成本時間長,存在一定的投資風險,于是為了求穩不敢嘗試發展農業生態產業。二是認為農業生態產品質量優但是價格高,擔憂不能回收成本,以至于嘗試發展農業生態產業的積極性并不高。三是認為農業生態產業就是簡單的不施化肥、不打農藥的原始農業生產,獲取收益太慢。由于對農業生態產業的認識不足、重視不夠,阻礙了農業生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2.農業生態產業鏈不完整。
當前,農業生態產業鏈不完整的問題影響了農業生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其一,農業生態產業鏈不完整,致使市場的農業生態產品仍舊主要以水果、蔬菜、淡水產品為主,農業生態產品種類較為單一。其二,現有的多數農業生態產品一般來說保鮮期較短,由于農業生態產業鏈不完整,只能經過簡單的包裝或清洗等初加工環節就進入市場。其三,由于農業生態產業鏈不完整,缺失完整的生產、初加工、精細深加工、包裝、儲存、運輸、銷售產業鏈,導致一些農業生態產品實現不了長途運輸、賣不出去而滯銷、產品質量好但種類少等問題。
3.農業生態產品質量良莠不齊。
質量是敲開市場大門的金鑰匙,沒有一以貫之的優良品質,就沒有農業生態產品的需求市場,就沒有農業生態產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當前農業生態產品質量良莠不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其一,農業生態產業所需的生產環境仍待治理和改善,尤其是農村土壤環境仍舊存在一定污染問題亟待治理和改善。其二,農業生態產業技術普及與應用力度不夠,主要是過于過度追求經濟收益,忽略農業生態產業長期效益。其三,市場監管力度不夠,目前還沒有較為完善的農業生態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監管不到位、管理不嚴格,出現個別以假亂真、以次充好、仿冒品牌和包裝的農業生態產品,影響了農業生態產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4.農業生態產業保障力度不足。
農業生態產業要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有人才、資金、相關政策保駕護航。首先,當前農村農業人才主要以中老年為主,對于農業生態產業的認知度、認可度、接受度較低,接受培訓、愿意主動嘗試的意愿不強,這不利用農業生態產業的發展。其次,農業生態產業發展離不開資金支持,由于農業生態產業收益雖高但見效慢,致使融資難、貸款難的現象時有發生。最后,農業生態產業發展需要相關政策予以扶持和支持,例如在引進相關農業生態產業人才時,要有足夠的空間和平臺才能留得住人才;在引入農業企業到農村發展生態產業時,要有足夠的寬松環境予以保障,有相應配套使用的設施與用地等。
三、鞏固脫貧成效下持續推進農業生態產業發展的路徑
1.廣泛提升對農業生態產業的認識和重視。
當前鞏固脫貧成效大背景下,要把發展農業生態產業作為重要導向,廣泛提升對農業生態產業的認識和重視。一是做好各地農業生態產業發展規劃,以規劃為引領謀劃具體實施方案。還要做好各類規劃的系統管理與協同發展,因地制宜地制定農業生態產業發展規劃。二是加強農業生態產業規劃與鄉村振興、區域發展、城鄉一體化等政策措施的對接,把農業生態產業融入各項農業農村事業發展中。三是在農業生態產業規劃內容上要把種養殖業與農村第三產業和農田、村鎮、能源等建設密切結合起來,把發展農村生態產業同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結合起來,按照時間脈絡、尊重實際情況,對農業生態產業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戰略部署,提出具體目標任務和發展對策。
2.著力打造完整的農業生態產業鏈。
打造完整的農業生態產業鏈,引導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整體提升農業產業競爭力。一是優化農業生態產業布局,突出優勢和特色打造綠色、無公害、有機農業生態產業鏈,走農業高質量發展之路。二是完善農業生態產業鏈,通過提升和改善農產品加工、農產品包裝和儲存、農產品運輸、農產品銷售等現有條件,更好地服務于農業生態產業。三是延伸農業生態產業鏈,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通過整合農村生態旅游資源與休閑農業資源,延伸農業生態產業鏈,提升農業生態產業鏈價值與效益。
3.優化農業生態產品質量。
優化農業生態產品質量,就要運用現代農業設施和現代農業科學技術,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應用與普及,整體提升農業生態產品質量。一是推進農業生態產業技術不斷創新,從育種、施肥、防治、監測到節水各個環節的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升,以創新發展贏取產品質量。二是推進農業生態產品的標準化生產。通過建立健全生態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標準體系,打造生態農產品質量溯源體系,構建農業生態產品信用評價體系,從各個環節保障農業生態產品質量安全。三是推進農業生態產業循環機制,實施農業生態產業清潔生產、綠色生產、節水生產、有機肥生產等,實現有效循環式的農業生態產業。
4.構建農業生態產業保障體系。
構建農業生態產業保障體系是推動農業生態產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一是各地政府及相關部門要積極圍繞建立健全農業生態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制定相關的激勵措施和扶持辦法。二是健全農業生態產業社會服務體系,充分引導和發揮地方科研院所、農業學院、職業院校等作用,指導農業生態產業發展。三是通過規劃、整合、協調等方式給予農業生態產業用地保障,為農業生態產業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四是地方財政應設定專項資金用于農業生態產業發展,運用激勵機制和補償機制讓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到農業生態產業中來,解決資金難題。五是培育農業生態產業人才,將農業生態產業人才培育培養納入鄉村人才振興計劃當中,讓更多的有志青年投入到農業生態產業。
參考文獻
[1]李星林,羅胤晨,文傳浩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發展:推進理路及實現路徑[J]改革與戰略, 2020 36(02):95-104.
[2]劉書營對生態文化建設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分析[J].農家參謀, 2019(05):35-36.
[3]高尚賓,等鄉村振興視角下中國生態農業發展分析[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中英文) , 2019,27(02):163-168.
[4]趙俊亞新常態下農業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 2017(3):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