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臨摹是書法篆刻學習的必然途徑,而后通過提升、突破,呈現出新的面貌,稱之為『創作』,此種學習方式延續了幾百上千年,而為何要臨摹、如何突破臨摹達成創作,書家大多從技法方面各抒己見,本文嘗試從傳統哲學層面分析其中深層原理,希望能從另一個角度打開新思路。
關鍵詞 : 臨墓;創作;破執;
一、臨摹的重要性
書畫篆刻的學習過程中,臨摹是必不可少的環節。甚至,在所有藝術門類的前期學習中,模仿前人作品都是必不可少的過程,乃至上溯到藝術起源,『模仿說』都是其中一種重要理論,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產生于模仿,如音樂是對自然界各種聲音的模仿、匯集,繪畫是對萬物外形的模仿等。
文字起源于象形符號,到春秋末期時,就已初步顯現一些藝術化的現象,人們在書寫時有意識的賦予其視覺上的美感,在原有的筆畫上開始加上圓點、波折或鳥形裝飾等, 即是后世『鳥篆』 『蟲篆』或『繆篆』,至后來逐漸簡化形式,總結規律,概括線條結構,豐富用筆變化,而成為書法藝術。繪畫、篆刻也有類似的演變過程,歷代學者將這些直接經驗概括總結,成為系統完善的藝術學科,為后人學習這些間接經驗提供了便捷條件 ,而正是這些人的不斷模仿學習 ,將藝術一代代延續、 傳承下去。
歷代書法家通過實際操作及理論著述,或繁或簡的留下他們對臨摹重要性的看法。衛夫人在《筆陣圖》中說:『近代以來,殊不師古,而緣情棄道,才記姓名,或學不該贍,聞見又寡, 致使成功不就,虛費精神!粚O過庭《書譜》: 『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哉!……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況擬不能似,察不能精,分布猶疏,形骸未撿;躍泉之態,未睹其妍,窺井之談,已聞其丑!豢涤袨椤稄V藝舟雙楫》:『學書必須模仿,不得古人形質,無自得性情也 。六朝人模仿已盛……欲臨碑必先模仿, 摹之數百過,使轉行立筆盡肖,而后可臨焉!贿@些名家的論著,都在強調臨摹的重要性。 『模仿』是具體的實踐過程,欣賞、解讀、感悟作品,而了解規律、規則和評價標準,則是其先導,書法上就是『讀帖』,這是必不可少的過程。
從欣賞角度來講,要讀懂一門藝術,首先要了解這門藝術的語言。書法,尤其是行書、草書, 能成為書法藝術,必然有其獨特的藝術語言,要欣賞書法,必然要懂得這種語言。如我們不學習外語,對方無論說什么說的多清楚、多大聲音,我們都是不懂的。有一個很生動的例子說,有的人沒有對文物了解的基礎,去博物館看展覽,就想要靠近點看,再近一些看,可是沒有理論知識基礎, 靠得再近還是看不懂,這不是遠近的問題 ,是知識的問題。常有愛好者會有這樣的疑問:怎樣知道一幅作品是好是壞、水平高低呢?這是一個很難用幾句話就能講清楚的 ,因為要想真正地了解這些,必須要熟知這門藝術語言,而大量的品讀、臨摹古人的作品,便是掌握這門藝術語言的重要途徑。所以古人也有言『觀天下書未遍,不可信口雌黃』。
從作者角度來講,要參與一個有系統規則的活動,便要詳細了解這個活動的規則與評價標準,參與的過程和結果都要符合要求。于書畫篆刻而言, 不光要了解在歷史中每一階段的發展變化,也要掌握當今審美 狀態下對傳統的認識和解讀 。所謂『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任何學科,不經過系統學習的情況下,閉門造車或隨心所欲的操作都是沒有出路的。
二、師古的意義和作用
臨摹的重要意義,不單體現在對技法的學習上,更承接了中國傳統思想中的『復古』精神。 這種思想由來已久,尤其在儒家思想中體現的很充分?鬃右簧芯驮谧非蠡謴椭芏Y,故提出 『克己復禮』?鬃铀岢娜实谰褪侵芏Y的思想表達,這種復古思想一直延續到宋朝的程朱理學直至晚清的康有為、梁啟超。中國傳統書畫的創作者,基本以傳統文人為主,他們的思想中, 也潛移默化地受到了復古思想的影響,這種思想的最直接呈現,便是對古人藝術的尊崇,對古代書畫作品 的反復臨 摹 。
復古思想的一個意義,是闡明統治階層的繼承權力的正統合法性,同樣也是闡明維系權力秩序思想基礎的合理性,為社會秩序的穩定起到重要作用。文人士大夫階層認為,書畫藝術作為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同樣要起到維系社會思想、 秩序穩定的作用 ,故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到:『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 與六籍同功,四時并運!弧航袒坏闹饕x就是指儒家所提倡的政教風化、教育感化!对·周南·關雎序》:『美教化,移風俗!弧抖Y記·經解》:『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恢袊糯L畫雕塑作品,多數是以宗教或神話題材呈現,書法也多以記述古圣先賢的言論 、事跡為主要內容。甚至西方的繪畫雕塑在文藝復興之前所表現的主要內容,也都是以古希臘神話和基督教題材為主,這同樣都是為人類社會的基本秩序確定一個正 統的源頭。所以藝術起源五種理論中的前兩種理論 『模仿說』和『巫術說』,也是要人對欲望、主觀能動性有一定的約束,基本符合維系人類社會性的特性。
復古思想的另一意義,對于書畫來說,在于塑造系統的審美理念,打破以自我為中心的樸素、無序的審美觀念。每個人都會有與自己認知程度相符的審美取向,只是這種未經教化的樸素審美是散亂、 無序的,如《論語》所說『質勝文則野』,這里的『質』是人作為動物的本質、即『自然性』,『野』可以理解為『野蠻、狂野、粗野、 隨心所欲』,在書畫中通俗的稱為『野路子』。 王鐸《瑯華館帖冊》:『后書不師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詩文,有法而后合。所謂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 如琴棋之有譜。然觀詩之《風》《雅》 《頌》,文之夏、商、周、秦、漢,亦可知矣。故善師古者不離古、不泥古。必置古不言者,不過文其不學耳。 』這些思想逐漸成為一種權威理論, 以及評判作品的標準,這些標準與歷代儒家學者不斷完善的規則異曲同工,如張載的『橫渠四句』認為,學人的終極使命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要繼的『往圣絕學』便是儒家的正統思想。而這種尊古思想在佛教中有同樣的體現,《大般涅盤經》中,阿難問釋迦牟尼佛:『如來滅后, 眾生以何為師』,佛回答:『如來滅后,眾生以戒為師!弧督饎偨洝罚 『如來滅后后五百歲有持戒修;壅 ,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是人當成就無量無邊功德!划斊胀ǖ膶W人身邊沒有古圣先賢直接指導的時候,他們制定流傳下來的規則便是后世的行為規范。而對于書畫藝術而言,除卻古人留下的對書畫技法的文字論述之外,作品就是他們留下信息的主要載體。這些信息猶如一段段密 碼,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學識眼界和理解能力作出各種各樣的解讀,再以自己的表現手法呈現出來,這就是臨摹的意義。以禪宗哲學來看 ,就是以教法來破我執的過程,即以系統教法突破自我的認知障礙。
臨摹的直接作用,就是在重復中產生定力。 《大學》中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佛教中也有『戒定慧』三學的說法,『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認為『制心一處萬事可作』,意思是說將注意力關注到某一點上,就容易在思維意識層面達到質的突破,類似于俗話所說的『熟能生巧』,當然,『巧』不是由『熟』而生,而是由不斷地重復產生定力 ,由定力產生智慧 。猶如當年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睹星悟道,說道:『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種種障礙執著不得見本來面目!划敭a生定力之后,能夠拂去一些障礙執著,便可以看到本身清靜圓明的本來心性。魏源也說 『技近于道,藝通乎神』,當某項技藝達到爐火純青后,再進一步便接觸到了『道』,即天地規律。
現代生物科學研究表明這種定的狀態可能直接影響到人的身體生理機能,著名化學家和自然科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清 時教授認為,禪定可以將人們的精神、意識和能量集中在一起,提高專注力。腦科學家現在用最先進的技術手段在研究禪定對人體的改進和影響,他們發現:禪定可以明顯增加大腦的多巴胺分 泌、增加大腦皮層厚度 ,從而改變大腦功能 ,幫助人們尋找到一個所謂真正的生命力。 向內將人體的經絡氣息調制健康的最佳狀態, 向外將人體與宇宙萬物發展規律相呼應 ,達成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中就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沖』,即是隱含一種生機勃發的狀態,人們在臨摹過程中為了達到精準的程度,往往會屏氣凝神、身心合一, 乃至物我兩忘,這種狀態正是接近于禪定的境界,所以研究傳統書畫有益于身心健康,也絕非虛言。
三、從心外無物到創新
人類之所以能夠進步,就在于能夠發明創造, 無論科技和藝術都是一樣。若無傳承,社會可能是無序的一團混亂,沒有倫理綱常、沒有長幼之節。但是如果沒有創新,人類可能還不會冶煉金屬、制造工具,更無須說工業革命和信息化社會。自董仲舒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王朝倫理道德的標準,而后隨著時間的發展,逐步成為對文人思想的束縛,即『文勝質則史』。以佛教思想來看,就是陷入了對教法的執著,即『法執』。有學者認為工業革命未能在中國發生,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歷代知識分子過于重視思想理論、形而上學,而輕視科學技術。同理,臨摹對傳承有巨大的作用,但也有不可忽視的弊端,就是容易陷入對前人不斷地重復,也就是通常說的『泥古』。韓天衡認為,模仿照搬古人對己有莫大樂趣,但是對藝術天立調會所規法闊木的書禪規云并無益處。當臨摹工作做到一定程度之后,便要嘗試探索新的面貌,蘇宣在《蘇氏印略自序》中寫道:『如詩,非不法魏、晉也,而非復魏、晉。書非不法鐘、王也,而非復鐘、王。 始于模擬,終于變化。變者逾變化者逾化。而所謂模擬者, 逾工巧焉!
『師造化』便是突破『師古人』的手段之一。儒家思想的立足點在于繼承古人思想 , 以古圣先賢的教法為規范,達到成為圣賢的目的。如孔子評價顏回: 『一簞食, 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 回也 !皇且匀蕫蹫槌霭l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入世之道。以『師法古人』為途徑, 達到建立、維護社會優良秩序為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強調人的社會性一面。而道家思想不僅著眼于人類社會,更強調世界的發展有其固定的自然規律,即所謂『道』,強調做事要充分尊重事物發展的客觀 規律,『師法自然』這里不光指的是向自然規律取法,更重要是要突破古人的藩籬,將眼光放得更開闊,如『屋漏痕、錐劃沙、印印泥、折釵股、蟲蝕木』,這些都是前人從生活和自然中悟證出來 寫法的形象化比喻,甚至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而悟得草書奧妙,終成一代草圣。
儒家、道家還是向外求的因素更多些,而以禪宗來看,無論人類社會秩序還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 都要與我心之相感應才有意義,《壇經》中云:『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 ;菽苓M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這種思想與西方哲學的『我思故我在』有相同之理。神秀說『身似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晃遄婧肴陶J為未能悟道,因為這種勤勉修身的思想實則 還是儒家的,慧能看到神秀的偈語,馬上寫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槐闶强吹饺f事萬物都有成住壞空的自然規律,不必將眼光執著于任何一種狀態,要看到萬事萬物『空性』的本質。以禪宗看來,不管是儒家的師法古人,還是道家的師法自然,都是對這種教法有一定的執著。而禪宗以為,不光要破以自我為中心的 『我執』,還要破這種以教法為中心的『法執』!督饎偨洝分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吾常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都是強調要打破對法的執著,最終證悟萬法與于自心都是空性的不二狀態。
傅山臨《閣帖》條幅
藝術起源五種理論的另兩種『游戲說』和『表現說』,也都是強調自我內心的表現,這種突破前人藩籬之后的純粹內心表達,更側重于對意象的表達,是不拘泥于古人或自然萬物,以手中的筆墨,馳騁揮灑作者內心寬闊的宇宙和星辰大海,對書畫來說,也就是更注重于寫意而非工穩。所以,在唐朝禪學思想興盛之后 ,對文人有了巨大影響, 同樣影響到書畫藝術,故而宋元的書法更重于寫意,有『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之說,也促成了明朝繪畫的大寫意開端。篆刻在元末明初才為文人所重視,有系統的理論研究,同樣經歷了『復古』與『創新』的過程。 其核心的三個要素便是字法、章法和刀法,如果將酣暢淋漓的刀法和疏密有秩的章法充分表達出來, 給人以或蒼;蛸|樸的強烈視覺沖擊,而其刀法是否嚴格傳承了浙派或皖派亦或是黟山派,已經不是那么重要了,甚至這些傳統的派別特征,反而會成為一種約束 ,也就是佛學上所講的『所知障』,現代篆刻家正是有了這些認識,拋開前人約束、 直指篆刻核心問題,創造出了繽紛絢爛的高峰。
四、復古與創新的對立統一
復古與創新在具體實踐操作中都有度的把握問題,而且在不同情況下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以記載和傳播功能為主的實用書法上應盡量以傳統為主 ,而以彰顯個性、藝術探索的角度 出發則完全可以多重角度地去創新。如果一味臨摹復古, 則書法與復印何異?而若完全盲目地創新,則又是無源之水、無根之草。作為創作者來講,能站在古人的基礎上,有筆法、字法、章法某一方面的創新而成體系,便可確立自己的風格,若完全脫離出傳統的評價體系,肆意妄為,藝術高下優劣的標準又何以確立?如禪宗的頓悟派雖『講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甚至有『當頭棒喝』『訶佛罵祖』,但也要以前期漸悟的實踐為基礎,有循序漸進的過程, 而不是只模仿表象 。被稱為濟公活佛的道濟禪師 , 曾有一首很有名的詩, 前兩句為人廣為所知: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缓髢删潆m傳播范圍小, 卻更為有力、發人深。骸菏廊巳魧W我,如同進魔道!坏罎U師有著深厚的儒學道 家乃至禪宗的學識基礎,他清楚地知道,后代必然會有人不愿意做前期的努力 ,而只學他所表現出來的怪異之舉,模仿這些表像來嘩眾取寵。
前些年,白謙慎有一本書《與古為徒與娟娟發屋》,闡述傳統經典書法與民間書法的思辨 ,民間書法個別字或詞句,在結構或筆法上能有脫離傳統的質樸味道,是完全可以借鑒學習的,但其肯定沒有系統性、邏輯性,就難以稱其為書法。如果這些沒有系統訓練的隨手之舉,能等同于創新 ,那所謂 『大智若愚』,豈不是可以和弱智畫等號?所以創新的基礎,必然是要對傳統經典有大量的、系統有序的臨摹學習。
而臨摹的目的則是為創新,這個階段有扎實的功底以后,便可從自己心性出發,恣意揮灑,如米芾所說『無刻意做作乃佳』,董其昌說:『古人神氣淋漓翰墨間,妙處在隨意所作自成體勢!辉谶@個狀態中,作者可以只對自己的作品負責,而不必取悅任何一人。人們的生活環境、 教育水平、認知程度的不同,造成巨大的審美差異,因而藝術創作永遠也不可能讓所有人懂得和滿意,如佛教講 『不向不知者道』,又如《論語·衛靈公》中『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所以創作者針對的對象也特別重要。
臨摹與創作,始于探索追求,成于化為我用, 終于心性流露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大事業、大學問者, 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勾说谝唤缫!敢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二境界也!副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卻在燈火闌珊處!勾说谌辰缫病,書畫藝術學習過程又何嘗不是經歷這樣?我們的臨摹對 ,便是古人的創作,而我們的創作,或許也會為后人臨摹的作品。論語說『文質彬彬,然后君 』,藝術能傳承經典、 提高人的學識修養,又能露心性、表現自我、實現個人自我價值,這或許是我們將之傳承并發揚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