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前, 長白山森林的樹種組成和林齡結構出現嚴重失衡:20世紀60年代以來, 以紅松針闊葉混交林為主的森林頂級群落在加速消失, 包括紅松在內的重要用材樹種所占比例減少, 大齡級林木蓄積急劇萎縮.其中, 僅紅松面積就減少了70.4%; 2015年調查表明, 各樹種中、幼齡林占比達到57.08%, 且人工純林面積增多, 長白山森林的質量和功能正處于較低水平;長白山林區原生境重要的用材樹種、特用樹種及伴生樹種有46種達到珍貴和瀕危程度.分析珍稀瀕危樹種的瀕危原因, 針對保育現狀、科研現狀提出恢復對策.
關鍵詞: 長白山; 珍稀林木; 現狀; 瀕危; 保護; 對策;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tre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forest age structure in Changbai Mountain were unreasonable. Since 1960s, the top forest community of Korean pine and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was rapidly disappearing. The proportion of important timber species and the number of older forest were severely reduced, only the area of Korean pine reduced 70.4%.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in each tree species, the young and middle-aged forest of Changbai Mountain has reached to 57.08% in 2015, and the area of artificial pure forest was increasing.Therefore, the quality and function of Changbai Mountain forest were at a low level.There were 46 rare tree species in Changbai Mountain. By analyzing the endangered causes of these species, according to rare forest tree conservation statu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status, some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word: Changbai Mountain; rare forest tree; present situation; endanger; conservation; countermeasures;
隨著國家經濟的迅猛發展,社會對木材的需求不斷增加.由于連續多年的采伐利用,導致長白山林區大面積森林被砍伐、破壞,森林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功能減弱,生態環境急劇惡化,許多珍貴林木的種類與面積急劇減少.因此,開展針對這些瀕臨滅絕的珍稀林木以及所占比例非常小的珍貴林木的保護與繁育研究非常必要.本文通過調查、分析長白山區珍稀林木資源現狀、瀕危原因和保育現狀,總結科研狀況,提出資源恢復對策,旨在為進一步有效開展長白山區珍稀植物保育和生態恢復提供依據.
1、 長白山區珍稀林木資源現狀
1.1、 長白山區珍稀林木種類
綜合《吉林省保護野生植物名錄》 (1985) 、《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 (第1冊,1987) 及《中國植物紅皮書》 (1992) 可知:吉林省長白山區有珍稀、珍貴樹種46種.其中,珍貴樹種30種,珍稀瀕危樹種16種.珍貴樹種有偃松 (Pinus pumila) 、西伯利亞刺柏 (Juniperus sibirica Burgsd) 、圓葉柳 (Salix rotundifolia) 、長圓葉柳 (Salix oblongifolia) 、多腺柳 (Salix polyadenia) 、岳樺 (Betula ermanii) 、刺榆 (Hemiptelea davidii) 、漆樹 (R.verniciflua) 、翅衛矛 (Euonymus macropterus) 、刺楸 (Kalopanax septemlobus) 、小葉杜鵑 (Rhododendron parvifolium) 、高山越桔 (Vaccinium merrillianum) 、杜松 (Juniperus rigida) 、遼東冷杉 (Abies holophylla) 、紅皮云杉 (Picea koraiensis) 、紅松 (Pinus koraiensis) 、蒙古黃榆 (Ulmus macrocarpa var.mongolica) 、蒙桑 (Morus mongolica) 、花楸 (Sorbus alnifolia) 、五味子 (Schisandra chinenisis) 、小葉錦雞兒 (Caragana microphylla) 、山槐 (Maackia amurensis) 、紫椴 (Tilia amurensis) 、短梗五加 (Acanthopanax sessiliflorus) 、越桔 (Vaccinium vitis-idaea Linn) 、軟棗獼猴桃 (Actinidia arguta) 、狗棗獼猴桃 (Actinidia kolomikta) 、葛棗獼猴桃 (Actinidia polygama) 、花曲柳 (Fraxinus rhynchophylla) 、木通 (Aristolochia manshuriensis) [1];瀕危樹種有朝鮮崖柏 (Thuja koraiensis Nakai) 、東北紅豆杉 (Taxus cusdata) 、水曲柳 (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 、胡桃楸 (Juglans mandshurica) 、黃菠蘿 (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 、苞葉杜鵑 (Rhododendron redowskianum) 、牛皮杜鵑 (Rhododendron chrysanthum) 、刺五加 (Acanthopanax senticosus) 、長白柳 (Salix tschanbaischanica) 、鉆天柳 (Chosenia arbutifolia) 、天女木蘭 (Magnolia sieboldii) 、長白松 (Pinus sylvestris L.var.sylvestriformis (Taken.) Cheng et C.D.Chu) 、山楂海棠 (Malus komarovii) 、松毛翠 (Phyllodoce caerulea) 、玫瑰 (Rosa rugosa) 、巖高蘭 (Empetrum sibiricum) [2].
1.2、 珍稀林木資源現狀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需求數量不斷擴大,導致環境破壞和污染等問題日益突出.其中,受影響最大的就是林業.目前,世界上的森林正以1 800萬~2 000萬hm2/a的速度急劇消失,僅在1950—1980年間全世界的森林就減少了一半.生物多樣性逐漸喪失,植物物種資源不斷減少甚至消亡,已成為當今世界人類生存的一件大事,必將影響到人類未來的發展[3].吉林省長白山區是中國最大的自然保護區和最大的林區之一.幾十年持續不斷的采伐利用林木,尤其是個別森工企業為追求經濟效益,將大徑材作為主要采伐對象,加之近年來市場對野生中草藥需求增加,導致長白山森林資源儲量急劇下降,珍稀林木越來越少,林齡結構和林分質量嚴重失調.1986年的調查結果表明:長白山區天然針葉林由20世紀60年代的59.1萬hm2減少到30.1萬hm2;紅松用材林面積由19.6萬hm2減少到5.8萬hm2,減少了70.4%[1].
2015年吉林省森林普查數據顯示:吉林省中東部林區所有林分中齡林比例達到了40.26%,近熟林和幼齡林所占比例分別為24.26%和16.88%,三者合計面積占全部森林總面積的81.40% (表1) .由此表明:長白山林區森林是以近、中、幼齡林為主體的林分,成、過熟林面積僅有18.60%;在全部森林中,闊葉林木所占比例為87.25%.其中,闊葉林木占比最大的樹種為柞樹,其次為楊樹,分別占全部森林總面積的13.17%和8.04%;長白山林區的水曲柳、胡桃楸、黃菠蘿等珍貴闊葉林木僅占全部森林總面積的0.30%,較30a前 (1986年) 的3.7%減少了3.4%,且中、幼齡林面積占到3個樹種面積的84.31% (表2) ,表明3個樹種林分絕大部分為中、幼齡林.
在長白山區森林中,人工林占森林面積的1/4.其中,落葉松總面積占全部人工林總面積的39.11%,占全部森林總面積的9.6%,是其他針葉林木面積總和的3倍 (其他針葉林木面積總和占全部人工林總面積的13.09%,占全部森林面積的0.032%) ,而紅松這一珍貴針葉林木總面積僅占全部人工林總面積的4.2%,占全部森林總面積的1.033%.
綜上,由長白山林區森林樹種組成和林齡分布可知:長白山森林的質量正處于較低水平.由于樹種組成不合理,林齡普遍偏小,且人工純林居多,導致其涵養水源、蓄水保墑能力較弱,極易形成地表徑流和大的洪澇災害.
表1 長白山林區天然林與人工林面積
表2 長白山區不同樹種林分面積
2、 長白山區珍稀林木資源的瀕危因素和保育現狀
2.1、 瀕危因素
2.1.1、 內在因素
瀕危植物分布區域狹窄,天然更新困難.比如山楂海棠僅在長白縣八號閘至龍泉鎮海拔1 100~1 300 m疏林內有分布[4];長白松在安圖縣海拔630~1 400 m的二道白河、三道白河沿岸的紅松闊葉林和針葉林中有分布[5].這些植物受地域性分布限制,抵御極端氣候能力較弱.水曲柳、胡桃楸等為第三紀孑遺植物,一旦遭到大面積砍伐和人為破壞,會嚴重影響植物種群繁衍.
2.1.2、 生物因素
鳥類、松鼠 (Sciurus vulgaris) 可傳播樹木種子,實現種群繁衍.如東北紅豆杉靠鳥類傳播種子,松鼠可傳播紅松種子.近年來,由于鳥類、松鼠種群數量下降,給樹種的天然更新帶來一定困難;另外,森林鼠害也是造成珍稀瀕危植物資源減少的重要因素.
2.1.3、 自然因素
地質災害是造成物種滅絕或瀕危的重要因素之一.如長白山區在第三紀、第四紀發生的冰川運動、長白山火山噴發等,尤其是1597—1702年間火山噴發3次,使整個高山帶的植被變得更加脆弱,土壤貧瘠;火災也給植物造成巨大損失;1986年8月,從日本海登陸的15號臺風毀滅了長白山自然保護區1萬hm2紅松針葉林[4].
2.1.4、 人為因素
1) 木材采伐量大、價格低.采伐木多以原木形式出售,價格不高,企業為了獲利,加大了采伐量.多年的采伐造成大徑材比例減少,成熟林減少、中幼林增多,導致長白山森林質量下降和生態功能喪失.
2) 營林措施不合理.多年以來,在森林經營撫育中,林下除保留紅松、水曲柳、胡桃楸、黃菠蘿、紫椴等保護樹種外,其余非目的樹種被反復清除 (尤其是人工林) ,形成了結構簡單、林分通透的局面,直接導致了林木多樣性和一些珍稀林木喪失,也導致了大型野生動物失去了遮蔽場所和食物鏈斷裂.人工林多是純林,造林密度極大,郁閉后又難以疏伐改造 (尤其是紅松) ,林下物種更新困難,且存在火災與病蟲害威脅,形成了各種動植物生物鏈空缺和斑塊狀斷裂.
3) 濫采盜挖、盜伐現象屢禁不絕.受利益驅動,一些經濟價值高的珍貴樹種 (如水曲柳、山槐、東北紅豆杉等) 經常被盜伐,而黃菠蘿、木通等可以入藥的林木則被剝皮、挖掘;近幾年來,一些硬度較大的樹種 (如朝鮮崖柏、東北扁核木 (Prinsepia sinensis) 等) 可用來制作手串等裝飾品的林木遭到破壞性盜挖,導致本就較少的資源幾乎消失殆盡.
4) 林木依靠果實自然繁殖困難.紅松、東北紅豆杉、藍靛果 (Lonicera caerulea) 、獼猴桃等具有一定經濟價值的林木種子大部分被人為控制,野生動物基本上處于無果可食的境地.另外,隨著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網等建設打斷了許多動物的廊道,而一些林木依靠動物來傳播種子進行后代繁殖,造成了這些林木分布區域日益萎縮.
2.2、 保育現狀
為保護長白山區的生物多樣性,增加珍貴、珍稀林木的種群數量,提高林地質量和生產力水平,相關部門做了大量工作.據2018年統計,目前已在吉林省建立起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44個,總面積257.53萬hm2.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5個,省級自然保護區22個.部分保護區對草蓯蓉 (Boschniakia rossica) 、牛皮杜鵑、溫泉瓶爾小草 (Ophioglossum thermale) 、山楂海棠、人參 (Panax ginseng) 、東北紅豆杉、天麻 (Castrodia elata) 、朝鮮崖柏、小花木蘭 (Magnolia sieboldii) 、長白松、鉆天柳、刺參 (Oplopanax elatus) 和紫椴等植物進行了專屬植物保護區建設.其他重要的珍貴造林樹種則通過優良林木基因保存庫、采種母樹林、種子園建設來滿足林業生產對良種的需求,為培育珍貴樹種大徑材林、果材兼用林、水土保持林及水源涵養林等提供基礎保障,以此來擴大各樹種的分布區域,增加和提高林地質量和木材的戰略儲備,滿足生態建設和城市、公路綠化美化的需求.通過優良林木基因保存庫和母樹林建設,實現了對一些珍貴或重要造林樹種的原地保護,保存了該物種的優良基因,阻斷了優良基因的丟失,為遺傳育種和品種改良奠定了基礎;通過林木種子園的建設,實現了林木優良基因的異地保存,為開展無性系林業建設和雜交育種開辟了路徑.
2.2.1、 建成的采種母樹林
采種母樹林是經過初級改良的林分,相對于普通林分,遺傳增益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截至2015年,吉林省被國家或原吉林省林業廳批復建成的母樹林總面積62 595 hm2.其中,天然林46 081 hm2,人工林16 514 hm2,分布在吉林森工集團 (14 956 hm2) 、延邊森工集團 (18 711 hm2) 、延邊地方林業局 (1 576 hm2) 、吉林市 (844 hm2) 、通化市 (2 947 hm2) 、四平市 (443 hm2) 、松原市 (2 075 hm2) 、遼源市 (560 hm2) 、長春市 (93 hm2) 、吉林省林業實驗區國有林保護中心 (1849 hm2) 、白山市 (18023 hm2) 、龍灣保護區管理局 (518 hm2) ;樹種規模:紅松27987 hm2,長白落葉松 (Larix olgensis) 18 049 hm2,日本落葉松 (Larix leptolepis) 116 hm2,紅皮云杉524 hm2,魚鱗云杉 (Picea jezoensis) 9918 hm2,樟子松 (Pinus sylvestris) 2 799 hm2,赤松 (Pinus densiflora) 167 hm2,水曲柳、胡桃楸2 019 hm2,紫椴553 hm2,大葉山楊 (Populus davidiana var.macrophylla) 48 hm2,大青楊 (Populus ussuriensis) 51 hm2,長白松101 hm2,蒙古櫟 (Querus mongolica) 99 hm2,其他107 hm2.
2.2.2、 建成的種子園
種子園是林木良種繁育的主要基礎,可為生產提供遺傳品種,得到改良的良種.吉林省從20世紀70年代起就開始在全省宜林區大規模營建種子園.截至2015年,長白山林區經國家或原吉林省林業廳批復營建的種子園總面積為2 497.53 hm2.其中,鄉土樹種2 233.83 hm2,外來重要造林樹種263.7 hm2,珍貴樹種紅松947.79hm2 (占整個種子園面積的37.95%) ,水曲柳101.06 hm2,紫椴27.35 hm2,胡桃楸7.35 hm2,黃菠蘿10.10 hm2 (見表3) .
表3 吉林省林木良種基地建設情況
3、 長白山區珍稀林木科研現狀
為挽救長白山區的瀕危林木,除開展各項保護措施研究外,科研工作者還從各樹種的生物學特性著手,探索有性和無性繁殖研究,為珍稀林木繁育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技術.
3.1、 東北紅豆杉
東北紅豆杉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中的抗癌活性成分———紫杉醇能夠有效抑制腫瘤細胞增生和繁殖,對多種癌癥的防治具有顯著療效,被譽為“植物黃金”,但由于紅豆杉是慢生樹種,天然更新困難,且瀕臨滅絕,科研工作者對其人工栽培方法進行了研究.李永剛等[6]和鄒念梁等[7]研究出一種東北紅豆杉實生苗栽培技術,指出了栽培過程中要注意的一系列問題,提高了東北紅豆杉的人工苗木數量;程廣有等[8]對東北紅豆杉的扦插育苗進行了試驗;劉麗麗[9]對東北紅豆杉進行開放式的組織培養,獲得了紅豆杉組培植株;還有科研工作者[10]通過培養紅豆杉的愈傷組織或通過細胞培養來獲得藥用成分紫杉醇,大大降低了對東北紅豆杉天然林木資源的破壞.目前,吉林省已經制定了東北紅豆杉發展規劃,組織起較有實力的科研隊伍,培育出超過1 000萬株各種類型和苗齡的苗木,并在紅豆杉適宜林分內開展了造林試驗,造林面積超過100 hm2,為后續資源培育夯實了基礎.
3.2、 朝鮮崖柏
朝鮮崖柏是國家二級野生保護植物,目前處于瀕危滅絕狀態.劉朝元等[11]進行了人工插條繁殖培育試驗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賈世昌等[12]、尹航等[13]分別對朝鮮崖柏的無性繁育技術進行了研究;白山市林業科學研究院確定了工廠化育苗技術流程,培育出大量苗木.這些科研成果為開展朝鮮崖柏的人工栽培、開發利用及種質資源保護起到了積極作用.
3.3、 鉆天柳
鉆天柳,國家二級、吉林省一級保護植物,漸危種.張國夫等[14]總結出鉆天柳種子貯存、搜集、播種、扦插、移栽等技術措施,并選擇出適宜鉆天柳生長的最佳立地類型;任真[15]對鉆天柳組織培養進行了研究,建立了能夠高效繁殖的組培體系.
3.4、 水曲柳、胡桃楸、黃菠蘿
水曲柳、胡桃楸、黃菠蘿并稱“東北三大硬闊”,同為我國珍貴樹種,在繁育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播種育苗、栽培管理、良種選育、雜交育種、組織培養、無性系擴繁 (扦插、嫁接) 等.吉林省重要造林樹種種源試驗協作組和東北林業大學等單位在水曲柳種源選擇、地理變異規律、種源區劃、無性系培育方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為種子調撥和種子園建設提供了強有力支撐;吉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對胡桃楸適生環境、造林技術、種實性狀變異、生長性狀變異、無性系嫁接技術和果材兼用林建設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許多有益的科研成果;另外,國家已站在林業科研層面進行了科研力量整合,已經圍繞長白山林區開始構建“水、胡、黃”等珍貴樹種工程建設平臺.在此平臺指導下,集中區域內的科研力量開展各項科研工作,將有利于項目樹種的深入研究和開發利用.
3.5、 紅松
紅松是東北部山地珍貴的鄉土樹種,其木材輕軟、細致、紋理直、耐腐性強,為優良的工業用材樹種和經濟樹種.有關紅松繁育的研究極多,主要集中在母樹林與種子園、紅松病蟲害防治、種子園人工授粉、果材兼用無性系培育、母樹林分級管理等方面.目前,在圍繞長白山系有關保護區、采種母樹林和種子園的建設與研究工作中,紅松是探究最為廣泛和深入的樹種之一.
3.6、 紫椴
紫椴是椴樹科椴樹屬落葉喬木,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是我國東北地區主要的工業用材樹種.近年來,由于紫椴大徑材被采伐利用,紫椴優良種質資源流失嚴重.為了及時挽救和恢復紫椴這一珍貴資源,開展了一系列育種造林技術方面的研究.針對紫椴種子休眠的特性,國內、外學者都進行了研究,認為這是由于種皮的不透性及種子中含有抑制物質造成的.劉財富等[16]、段加玉等[17]、王海南[18]通過低溫、激素處理來打破休眠,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祁永會等[19]對紫椴無性繁殖技術進行了研究;張有富等[20]找到了紫椴硬枝扦插的辦法,提高了扦插成活率;吉林市林業科學研究院在松花湖試驗站營建了試驗林,該人工林目前是我國東北地區生長量最大和保存最為完整的紫椴人工林之一.
3.7、 偃松
偃松是長白山區珍貴稀有的針葉林木.徐永波等[21]進行了偃松播種育苗試驗,試圖培育優質偃松苗來有效恢復偃松林.
3.8、 苞葉杜鵑、牛皮杜鵑、小葉杜鵑和山楂海棠
顧地周等分別建立了苞葉杜鵑、牛皮杜鵑、小葉杜鵑和山楂海棠的離體培養及種質試管保存體系[22,23,24,25].
3.9、 刺楸、天女木蘭、長白赤松、杜松
刺楸是我國珍貴的闊葉樹種,本屬僅有刺楸1種.近幾十年來,由于砍伐嚴重,致使刺楸資源日趨減少,為恢復和擴大這個栽培品種,科研人員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種子催芽、播種育苗及人工造林等方面;目前對天女木蘭的研究有很多,不論是種子催芽的有性繁殖,還是扦插、嫁接、植物組織培養方面的無性繁殖,都取得了顯著成效;長白赤松又名美人松,是吉林省長白山區1種集造林、綠化、觀賞于一身的優良針葉樹種,楊金龍等[26]將長白松于原產地引種到黑龍江省西部地區獲得成功;杜松,又名歐洲側柏,是長白山地區珍貴針葉林木,目前對杜松繁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種子萌發與播種育苗方面[27,28].
雖然大多數長白山珍貴瀕危林木在培育方面得到了關注并開展了研究,但還不夠全面和深入,還沒有起到較好的保育效果,需要加強各方面的協作,制定行之有效的長遠規劃,開展深入細致的研究工作,解除瀕,F狀,保護和利用好大自然留給人類的這些自然資源.
4、 長白山區珍稀林木資源恢復對策
4.1、 進一步加強產業結構調整,保護珍稀林木資源
將人工養殖林蛙、蜜蜂和紫貂等經濟動物,林下人工栽培林下參、木耳、山野菜、藥用植物等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森林康養基地,開發森林生態旅游項目,制定嚴格措施,保護好生態環境和種質資源.
積極鼓勵個體林農集體利用自主經營的林地開展林下禽類和畜類養殖項目,達到以短養長、增加林地收入的目的.鼓勵林農利用宜林荒山、荒地或退耕還林地營建小型林木種子園、樹木觀光園等,改變傳統的林地經營模式,促使林地形成集創收、生態旅游、環境保護及珍稀林木儲藏為一體的林業新格局.
國家、地方政府、林業管理部門出臺禁止采挖珍貴樹種幼樹、幼苗的政策,更有利于珍稀樹種保護,真正使林區的林業基層單位、涉林農戶不以木材利用、中藥材和珍稀樹種采挖為主要的經濟來源.
4.2、 加強宣傳教育
本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加強長白山珍稀樹種保護的宣傳教育,增強群眾的保護意識,在珍稀植物保護區域內規定游覽線路、游客規模,堅決制止破壞珍稀植物的行為.進一步加大森林資源管護力度,禁止亂掘濫挖,創造全民保護珍稀植物的良好氛圍.
4.3、 加強保護小區和種質資源庫建設
4.3.1、 優良種苗利用
依托既往珍貴樹種的相關科研成果,選擇優良林分內的優良單株或采種母樹林以及種子園的良種進行繁育,完善播種育苗、造林及驗收制度,堅決避免將種源、產地不清的種苗用于推廣和營建各種林分.嚴格控制種苗調撥方向和距離,規劃好各產地優良種源的適生范圍,切實做好適地、適樹、適種源,切勿盲目調撥使用.
4.3.2、 嚴格保護區制度
對已經形成專屬樹種保護區內的珍稀林木要建立、健全保護區管理制度,嚴禁部分科研單位和地方林業局為了擴繁珍稀林木,隨意采摘重點保護的林木枝條.對于確實用于科研試驗需要采摘枝條的,要在樹體規定允許范圍內進行少量采摘,標明枝條采摘母樹編號、去向和用途,在當地林業局或保護區管理局備案待查,同時完善檔案管理.
4.3.3、 營建珍稀林木保護小區和種質資源庫
長白山珍稀樹種所轄區域林業主管部門,應組織專業人員開展珍稀樹種普查工作.在此基礎上,建立珍稀林木保護小區,結合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和省級林木種質資源庫建設,選擇水曲柳、胡桃楸、山槐、賽黑樺等樹種的優良林分、特殊立地類型,開展多基因型林木的保護區建設工作,詳細調查其樹種資源分布,做好種質資源庫和保護小區的劃分工作,積極爭取納入省級和國家級種質資源庫,以期實現特殊林木基因的長期保護.
4.4、 加強珍稀瀕危樹種繁育體系建設
依托長白縣山楂海棠、朝鮮崖柏國家種質資源庫,集安刺楸國家種質資源庫,紅石林業局水曲柳種質資源庫,加強珍稀瀕危樹種繁育保護中心建設,積極穩妥地保護好山楂海棠、朝鮮崖柏、天女木蘭、刺楸等珍稀瀕危樹種遺傳資源.積極探索瀕危樹種有性、無性繁育技術,提高繁殖系數,實現瀕危樹種苗木培育、擴繁,構建珍稀瀕危樹種繁育體系,滿足社會對園林綠化樹種苗木的需求.
4.5、 深入開展科學研究
進一步研究珍稀瀕危樹種生長規律,為繁育奠定基礎.同時,要開展選優、繁殖 (播種育苗、扦插、嫁接、植物組織培養等) 及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優良家系、優良無性系選擇,雜交育種等方面的試驗研究,實現珍稀、瀕危樹種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及擴繁利用,保護和發展生物多樣性.
參考文獻
[1]鄂明生, 高文韜, 王忠仁.吉林省珍稀瀕危樹種的資源現狀及治理對策[J].吉林林學院學報, 1997, 13 (1) :60-62.
[2]陳建軍, 高方蓮.長白山珍稀野生植物受威脅現狀及保護策略[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1.
[3]刁永凱.森林資源現狀和未來發展分析[J].林業科技情報, 2013, 45 (2) :14-17.
[4]周繇.長白山區珍稀瀕危植物的現狀與保護[J].浙江林學院學報, 2004, 21 (3) :263-268.
[5]李英洙, 金永渙, 劉繼生, 等.長白松研究概論[J].延邊農學院學報, 1993 (1) :45-48, 51.
[6]李永剛.東北紅豆杉實生苗繁育技術[J].林業勘察設計, 2016 (2) :80-81.
[7]鄒念梁, 張印, 張巍, 等.東北紅豆杉播種育苗技術[J].中國林副特產, 2013 (1) :55.
[8]程廣有, 唐曉杰, 沈熙環.東北紅豆杉天然群體插穗生根力變異及扦插技術[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2003, 31 (6) :23-25.
[9] 劉麗麗.東北紅豆杉開放式組培育苗關鍵技術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 2010.
[10]趙晶.東北紅豆杉細胞培養高效提取紫杉醇技術體系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 2014.
[11]劉朝元, 張煥良, 傅景陽, 等.長白側柏全光噴霧扦插育苗初報[J].吉林林業科技, 1994 (3) :6-7.
[12]賈世昌, 傅景陽, 張煥良.長白側柏的無性繁殖技術[J].吉林林業科技, 1992 (2) :18-19.
[13]尹航, 趙瑩, 崔凱鋒, 等.朝鮮崖柏無性繁育技術[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 2013, 32 (1) :68-69.
[14]張國夫, 李遵華, 劉躍輝, 等.鉆天柳育苗及栽培技術的研究[J].吉林林業科技, 2000, 29 (2) :24-27.
[15]任真.鉆天柳組織培養技術的研究[J].北方園藝, 2012 (18) :144-146.
[16]劉財富, 趙文華.紫椴等種子發芽溫度的試驗研究[J].遼寧林業科技, 1998 (4) :12-15.
[17]段加玉, 勾天兵, 謝朋, 等.溫度對紫椴種子萌發及萌發過程中物質轉化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 2013, 29 (19) :31-34.
[18]王海南.紫椴種子休眠機理及休眠解除技術的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 2012.
[19]祁永會, 郭樹平.紫椴良種選育及栽培技術的研究[C]//第二屆中國林業學術大會———S4人工林培育理論與技術論文集.南寧:[出版者不詳], 2009.
[20]張有富, 陳文山, 劉高義, 等.紫椴硬枝扦插技術[J].吉林林業科技, 2002, 31 (2) :12-13.
[21]徐永波, 朱萬昌, 張婷.偃松播種育苗技術[J].防護林科技, 2016 (3) :123-125.
[22]顧地周, 孫忠林, 何曉燕, 等.牛皮杜鵑的組培快繁及種質試管保存技術[J].園藝學報, 2008, 35 (4) :603-606.
[23]顧地周, 鄧志剛, 曹遜, 等.苞葉杜鵑離體培養及種質試管保存體系的建立[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 2009, 33 (3) :20-24.
[24]顧地周, 張琪, 朱俊義.小葉杜鵑的離體快繁體系建立及種質試管的保存[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2009, 37 (10) :26-28.
[25]顧地周, 高捍東, 張慶增, 等.山楂海棠嫩莖直接再生芽苗體系及種質離體保存[J].林業科學研究, 2009, 22 (6) :888-892.
[26]楊金龍, 范忠泉, 王立剛, 等.長白松引種育苗及造林技術[J].防護林科技, 2007 (3) :130-131.
[27]賈興峰, 杜吉義.杜松栽培與管理[J].農業與技術, 2012, 32 (2) :98.
[28]徐貴友, 張惠君, 徐輝, 等.杜松山地育苗技術探討[J].綠色科技, 2011 (8)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