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改革推進現狀分析
發布時間:2018-03-19
本篇文章目錄導航:
【題目】印臺區林業建設現狀分析及策略研究
【第一章】國內外林業情況研究緒論
【第二章】印臺林業發展歷程
【第三章】林業改革推進現狀分析
【第四章】林業生態發展存在的問題與策略
【第五章-參考文獻】印臺林業產業發展策略結論
第三章印臺區林業發展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 40 年來,印臺區按照國家、省、市林業發展的多級規劃,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抓住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和歷史機遇,以“國土增綠、群眾增收”為林業發展與建設目標,以人民群眾為發展主題,以科學技術為發展牽引力,通過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來全面推動“綠色印臺”戰略的實施,重點開展春秋季造林綠化,著力拓寬林業產業發展,推動傳統林業產業向新時代林業轉變,積極構建新形勢下林業體系,林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
3.1林業發展概況
印臺全區林業用地面積 51.9 萬畝,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 56.4%,有林地面積 21.9萬畝,森林覆蓋率 43.5%,森林活立木蓄積 73.1 萬m3,林業總產值 5055 萬元,林業產業比重趨于合理,實現了森林面積和蓄積雙增長。林業發展呈現區域化和多元化的趨勢。
3.1.1 林業發展呈現區域化
清代以前,印臺區種植的樹種多為適應本地環境的鄉土樹種。民國時期,在漆水河川道和東西兩塬種植樹種為榆、槐、椿、楸等。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社會經濟大發展,林業的綠化造林、經果林等得到空前發展,所種植樹木的種類越來越多,全區有喬木樹種38種,其中造林樹種有油松、側柏、遼東櫟、白樺、刺槐、楊樹、泡桐、旱柳、楸樹、槭樹、杜梨等;經果林有蘋果、核桃、花椒、柿子、梨、桃、棗、櫻桃等;灌木有白刺花、黃薔薇、榛子、酸刺等,而且樹種分布具有區域特色(表3)。

3.1.2 林業發展方式多元化
印臺區林業由最初人工植樹造林,綠化建設的單一發展方式,向生態、經濟、社會建設的多元化發展方式轉變(表4)。

3.2林業發展成效
3.2.1 林權改革取得顯著成效
印臺區堅持農村林地集體所有制,鞏固集體林地家庭承包基礎性地位,加強農民財產權益保護,積極推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明晰產權,開發利用集體林業多種功能,踐行增綠、增質和增效的目標。通過改革,穩定了山林權屬,激活了林業發展潛力,增加了林農收入;劃定了承包林地和確權林地,按照“誰植樹誰擁有”的政策,確定的林權,落實責任主體,實現了種者有其林,保障群眾的基本權益。通過確權發證,大大提高了林農生產積極性,林業生產規模顯著擴大。
3.2.2 林業工程穩步推進
。1)退耕還林工程:十二五以來,全區累計完成鞏固退耕還林6.0萬畝,涉及1.2萬戶和5.7萬人。歷年退耕還林面積保存率100%,保存面積合格率達95%.
。2)天然林資源保護二期工程:十二五以來,全區共完成人工造林1.4萬畝,封山育林4.2萬畝,其中幼林撫育4.1萬畝,落實森林管護面積35.62萬畝。提升了現有在冊林場職工144人(在崗職工123人,離退休職工21人)生活待遇,為林業發展提供了人力保障。通過該工程的實施,林區木材的濫砍濫發現象完全被消除,樹木實現總體增長。
。3)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五期工程:十二五以來,全區共完成人工造林3.1萬畝,封山育林5.1萬畝。
。4)干雜果經濟林建設:堅持“因地制宜、集中建設”的工作方針,改造提升2.39萬畝經濟林,新建園面積2.39萬畝。已建成21.78萬畝經濟林,其中:6.3萬畝花椒,15.18萬畝核桃,0.3萬畝柿子,總產值2820余萬元。
。5)“三化一片林”工程:不斷推進森林鄉鎮、森林村莊的建設,各地把村莊綠化作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工作重點,認真實施“三化一片林”工程。同時,印臺區堅持把重點區域綠化作為提升城市品位、改善整體環境的主抓手,對重點區域、景觀道路、河流等地全面開展綠化建設,共完成造林 6400 畝,全區荒山荒坡造林質量明顯提高,人居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林業生態作用凸顯。
3.2.3 林業投入總量穩定增長
十二五以來,在中央、省、市級行業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印臺區爭取到國家林業行業各類資金8915.3萬元,其中中央投入6231.9萬元,占資金總量的69.9%.按不同工程來源,退耕還林工程1858萬元,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1821.9萬元,“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五期工程1183.8萬元,其它林業工程項目4051.6萬元。在中央投入中,中央基建資金(含國債)5359萬元,中央財政專項資金872.9萬元。地方造林綠化資金大幅增加,區級財政共投入造林綠化資金達1144.6萬元。
3.2.4 林業科技推廣示范作用
增強印臺區積極落實“科教興林”發展戰略,開展樹種及配套栽培技術示范、科技講座、科技培訓、實地考察等多種形式的科技服務工作。積極與國內林業院校合作,開展技術引進,共建立了林業科技示范點7個,科技示范戶42戶,大力推廣核桃、花椒良種及高效栽培技術,培訓林農或林業技術骨干逾14500人次,推廣示范面積2.8萬畝,輻射帶動面積5萬畝,新增產值累計達200萬元,科技推廣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十分顯著。
3.2.5 森防工作取得新進展
在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積極消滅”的方針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了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加強工程治理,實現減災控災的目的。完善主要病蟲害監測預報技術辦法,建立了森林病蟲數據庫,測報準確率達到92%.“十二五”以來,全區平均每年實施防治面積4.5萬畝次,防治率由2011年的75%提高到了98%;成災率由5.3‰控制到0.04‰以下;測報準確率由85%提高到了96%;種苗產地檢疫率由90%提高到97%.
3.2.6 林業信息化建設穩步推進
印臺區大力推進林業信息化建設,已經初步形成了森林防火、退耕還林、森林資源信息管理、林木種苗等先進實用、安全穩定的林業信息化格局,進一步發揮信息化引領作用,為發展現代林業提供強勁的推動力。森林資源數據細化到小班,并能通過軟件進行管理,全區森林資源狀況可以通過電子沙盤實現三維直觀反映。
3.2.7 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依托
工程帶動發展戰略,全區生態狀況明顯改善,造林綠化意識明顯提高,全區綠化面積明顯增加,森林的調節氣候、涵養水源的各種生態功能明顯增強,水土流失逐年降低,面積不斷減少,實現了由“整體惡化、局部好轉”向“整體好轉、局部良性循環”
的根本性轉變。通過基層林業站所的監測發現,動植物的生長環境持續優化,生物物種越來越豐富,一些瀕危物種得以重現。
3.3印臺區林業發展的有利因素
3.3.1 具有良好的發展機遇
在新時代歷史發展機遇期,國家從林業行業所面臨機遇和挑戰分析,對新時代條件下林業的發展方向做出了整體規劃,通過編制規劃、發布行業意見,集中統一完成新時代林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和設想,把林業作為一項重要的事業列在突出地位,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事業來做。印臺區林業也將進入推進現代化建設新階段。天然林資源保護二期工程、新一輪退耕還林啟動等一系列國家林業重點工程的持續推進,將為印臺林業轉型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3.3.2 具有堅實的發展基礎
印臺區具備林業發展的自然環境,區域內地形多樣,山地、坡地、川道,水資源豐富,漆水河等河流穿區而過,氣候適宜,植被豐富,降水豐富,全年日照時間長,適宜于植樹造林、園林綠化等林業工程的開展。印臺區區域內有孟姜女祠、金鎖雄關遺址、東方古瓷陳爐鎮、唐朝行宮玉華宮等人文自然景觀景點,特別適合發展森林休閑旅游。
3.3.3 具有較完備的體制
林業產權制度改革日趨完善,初步建立了“產權歸屬清晰、經營主體落實、責權劃分明確、利益保障嚴格、流轉順暢規范、監管服務到位”的林業產權制度,建立了審批程序簡便、農民滿意的采伐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集體林權流轉、林業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體系,初步建立了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制度和產權交易平臺建設,成立了一大批林業發展專業合作社。依法治林、依法發展的體系基本建立,初步實現了立法由注重強化政府權力向注重維護經營者利益拓展;監督由注重事后追究向注重事前防范拓展;普法由內向型向外向型拓展,把林業的各項工作的納入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軌道,為林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3.3.4 具有蓬勃發展的產業
近年來,印臺區進一步打造蘋果這一優勢產業,成功注冊“印臺蘋果”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蘋果栽種面積和產值規模迅速增加(路毅等,2010; 陳善美,2018)。干雜果是印臺區林業發展的又一優勢產業,其中核桃、櫻桃等種植發展較快,經濟效益顯著,發展前景廣闊(李云, 2013;王桂珍和李燕,2017)。此外,印臺林業苗木發展異軍突起,百畝以上的規;髽I(合作社)已有38家,種植大戶已有80多家,開展黃楊、碧桃、銀杏、紅楓、油松等種苗繁育,育苗面積近3萬畝,種苗合格率均在90%以上。種苗繁育的基礎設施建設得以穩步推進,種苗科技含量較高,生產及銷售的信息網絡基本建成,可持續發展的條件和機制已基本建立。
3.3.5 具有良好的公眾意識
印臺區政府及林業管理部門充分運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加大宣傳,突出抓好青少年生態道德教育,不斷增強全社會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意識。同時,通過開展“四創”活動,以及全民義務植樹、公仆林建設等,培養公民進一步熱愛森林、保護自然的美好情愫,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價值觀,使生態意識和生態思維逐步上升為全區人民的意識和行為準則,使保護生態環境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和道德規范。印臺區廣大人民群眾已經樹立了文明的生態觀念,逐漸踐行科學文明的發展方式和倡導綠色健康生活行為。
3.4印臺區林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3.4.1 林業基礎設施落后,服務功能差
基礎設施是林業生產、發展的基本前提,也是支持印臺區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必要條件。但是,長期以來,因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制約,印臺區財政力量十分薄弱,主要依靠上級的轉移支付,對林業發展缺乏長期穩定的投入和及時有效的補償,導致林業基礎設施很不完善,林區交通不便、造林及生產設施裝備十分落后,林業專業人才極其短缺,林業信息化水平低下,林業科技水平較低、支撐作用較差,服務功能遠遠不夠,無法滿足現代林業發展的需要。
3.4.2 林業科技研發不足,林產品附加值不高
林業科技研發不足,成果轉化率低,對新技術、新工藝以及集成配套技術的推廣應用較為滯后,傳統產業的改造、開發緩慢、產業結構單一,產品質量不高,缺乏有一定影響力的品牌。林木良種栽種率較低,新產品研發滯后,產品深加工能力低,蘋果、櫻桃、核桃等多以原料產品直接到市場銷售,深加工高附加值的產品很少(郭華,2013; 林明春,2014; 王本洋,2014)。
3.4.3 體制不健全、人才較缺乏
基層林業體系不健全、管理體制不順,基層林業工作站有其名無其實。林業改革配套政策不夠完善,缺乏長效的政策支持。政府主體責任意識還不到位,林業發展投資過低,對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偏低,調動社會資源投資林業的主動性較為欠缺。林業科技人才隊伍十分缺乏,基層工作人員林業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不高。
上一篇:印臺林業發展歷程
下一篇:林業生態發展存在的問題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