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 探討新生兒無陪病房環境中不同的聲音和光線因素對新生兒的影響,并提出控制措施。方法 選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該院收治的符合入組標準的100例新生兒為研究對象。將100例新生兒按照隨機原則依次按照單雙數序號劃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新生兒于常規無陪病房觀察,干預組新生兒于采取聲光因素控制的特殊無陪病房觀察,比較對照組和干預組新生兒哭鬧行為發生的頻次、睡眠時間、心率及血氧飽和度數值超出正常范圍值的次數。結果 對照組新生兒在白天(11.27±0.59)次/d、夜晚(7.13.0.42)次/d及平均頻次(9.20±0.51)次/d均顯著高于干預組[(6.15±0.41)次/d,(3.26±0.38)次/d,(4.71±0.40)次/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新生兒的每日睡眠時間(16.24±1.36)h明顯少于干預組新生兒(19.31±1.39)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新生兒的心率、血氧飽和度指標超出正常值范圍的次數顯著高于干預組(P<0.05)。結論 對照組新生兒較干預組哭鬧行為發生的頻次更高,睡眠時間更少,且心率、血氧飽和度數值超出正常值范圍的次數更多,因此新生兒無陪病房中負面的噪聲和強光對新生兒的健康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危害。
關鍵詞 : 新生兒;無陪病房;聲光因素;哭鬧行為;睡眠時間;心率;血氧飽和度;
近幾十年來,由于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ICU)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早產兒的存活率和預后有了明顯的提高和保障。包括空氣、聲音、光線及色彩在內的各類環境因素均被包含在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的重點控制和警戒范圍之內,因此新生兒的健康水平和生理發育得到了可靠的保證[1,2]。然而,普通新生兒無陪病房作為危急程度較低、風險相對較小的病房,其不良環境因素的控制往往被人們所忽視。隨著越來越多的新生兒達到入學年齡,神經發育相關疾病的發病率卻越來越高。所以,新生兒普通無陪病房的負面環境(噪音、強光等不良因素)對新生兒各項生理體征水平以及成長發育的影響同樣十分重要,需要通過有效的措施和方法避免各種不良因素對新生兒的健康和發育產生危害。新生兒病房中的聲音和光線強度均具有不確定性、復雜性及敏感性。同時,新生兒病房中影響聲音、光線強度較高且不穩定的因素也非常復雜。因此,新生兒病房中噪聲和強光的出現頻率普遍較高。例如病房中不可預測的噪聲可能來自醫療設備警報、工作噪聲及附近人員的談話交流噪聲[3,4]。此外,新生兒哭泣產生的聲音會被保溫箱或室內建筑結構放大。另外,病房中透過窗戶的直射光、吊頂日光燈及醫療設備產生的可見光也可能會讓新生兒暴露在光線強度較高的危險環境中。新生兒由于自主神經和自我調節的能力較低,同時無法過濾和處理有害刺激而極易受到高噪音、強光線的影響,從而可能影響新生兒的情緒波動、睡眠時間、心率及血氧飽和度等生理變化[5]。因此,本文深入探討新生兒無陪病房環境中不同的聲音和光線因素對新生兒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控制措施。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研究對象為2018年6月-2020年6月期間本院收治的符合納入標準的100名健康新生兒。納入標準:① 臨床資料完整;② 單胎妊娠新生兒;③ 年齡段為出生后5~10 d; ④ 經體檢篩查后確認無先天性疾病。排除標準:① 相關臨床資料不完整;② 先天性心律失常、心臟結構性疾;③ 染色體異常;④ 器官畸形;⑤ 胎兒窘迫和新生兒窒息;⑥ 早產、胎盤早剝;⑦ 其他嚴重疾病[6]。將100例新生兒按照隨機原則依次按照單雙數序號劃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每組各50例,其中對照組的平均年齡(6.16±0.43)d、體質量(3 346.08±415.86)g、身長(50.09±1.78)cm; 干預組的平均年齡(6.24±0.31)d、體質量(3 385.75±368.56)g、身長(49.70±1.32)cm。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結果[x?±s,例(%)]
1.2 、方法
對照組新生兒安排于普通無陪病房進行正常的照護和觀察。干預組新生兒安排于經過特殊處理的特殊無陪病房進行正常的照護和觀察。干預組中特殊無陪病房的處理和安排措施主要包括:①對進出病房的醫生、護士及家屬等其他人員進行專業教育,確保相關人員在病房中的行為(交談、記錄及工作等過程)不會產生較大的噪音;②對病房中易產生噪音的醫療設備進行更換或者靜音處理;③避免強光直接照射房間;④對病房中易產生異?梢姽獾尼t療設備進行更換或者避光處理[7]。
1.2.1、 哭鬧行為發生頻次計數方法
由接受過專業研究培訓的醫護人員執行對照組和干預組新生兒的哭鬧行為頻次計數[8]。醫護人員在對兩組新生兒進行照護和觀察的同時,以每個自然日(00∶01~24∶00)為周期,對每個新生兒的哭鬧行為逐一進行記錄。
1.2.2 、睡眠時間記錄方法
由接受過專業研究培訓的醫護人員執行對照組和干預組新生兒的睡眠時間記錄,記錄每天新生兒從閉眼入睡到睜眼清醒之間的時間。
1.2.3、 心率和血氧飽和度檢測方法
采用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生產的ePM 10型號病人監護儀24 h監測對照組和干預組新生兒的心率(HR)和血氧飽和度(SpO2),在規定時間將存儲在設備內的HR和SpO2數據導出并進行處理分析[9,10]。新生兒HR正常值的參考范圍:120次/min≤HR≤140次/min; 新生兒SpO2正常值的參考范圍:90%≤SpO2%≤97%。
1.2.4、 觀察指標
1.2.4.1 、哭鬧行為頻率
比較對照組和干預組新生兒哭鬧行為發生的平均次數,并分別比較白天時間段(8∶00~18∶00)和夜晚時間段(18∶01~7∶59)的哭鬧行為發生的頻次。
1.2.4.2 、哭鬧行為頻率
比較對照組和干預組新生兒睡眠時間的長短。
1.2.4.3、 HR和SpO2
比較對照組和干預組新生兒HR和SpO2超出正常值參考范圍的次數,代表新生兒HR和SpO2的穩定性情況。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處理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采用χ2檢驗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新生兒哭鬧行為發生頻次比較
對照組新生兒在白天、夜晚的哭鬧行為發生頻次均明顯多于干預組新生兒(P<0.05)。見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哭鬧行為發生頻次比較結果(x?±s,次/d)
2.2 、兩組新生兒睡眠時間比較
對照組新生兒的每日睡眠時間為(16.24±1.36)h, 干預組新生兒的每日睡眠時間為(19.31±1.39)h, 對照組新生兒的每日睡眠時間明顯少于干預組新生兒,兩組比較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1.163,P<0.05)。
2.3 、兩組新生兒的心率和血氧飽和度比較
對照組新生兒的HR和SpO2指標超出正常值參考范圍的次數顯著多于干預組新生兒(P<0.05)。見表3。
表3 兩組新生兒HR和SpO2超出正常范圍值的次數比較(x?±s,次/d)
3 、討論
早期NICU中的早產兒經常暴露于環境噪聲和光線中,這些環境中的噪聲和強光往往超過早產兒可以接受的最大水平,因此,人們越來越擔心這種不良的噪聲和強光會使早產兒面臨不良健康影響的風險。在探索不良環境因素對早產兒影響的領域中,研究成果非常多[11,12,13]。例如一項早期研究讓兩名早產兒在間歇性產生70~75分貝噪音的NICU中,這些噪音主要由病房門窗打開與關閉、醫療設備警報聲音及工作人員交談造成,研究結果表明,這些聲音的刺激與早產兒心率的短暫增加具有相關性。一般認為,相較于早產兒,收治于普通無陪病房的新生兒風險系數相對較小,對病房環境的敏感性和要求不高。
新生兒白天在病房處于清醒狀態,會對周圍環境中不適的聲音和光線產生應激反應,因此哭鬧行為的發生次數明顯增加。在長時間處于噪聲和強光引起的不適環境后,新生兒的睡眠質量同樣受到影響,其表現為敏感性高、易被驚醒。睡眠對新生兒健康的神經發育至關重要,噪聲和強光會破壞正常的睡眠周期,從而對新生兒的健康產生不良影響[14,15]。對照組新生兒的HR和SpO2指標超出正常值參考范圍的次數顯著多于干預組新生兒。面對環境中負面的聲音和光線因素,新生兒的行為狀態和中樞神經系統的易感條件都會影響心臟反應、內分泌系統及循環系統的正常工作,造成HR、SpO2等生理指標超出正常值的參考范圍。本研究的結果表明,對照組新生兒相較于干預組,哭鬧行為發生的頻次更高,且HR、SpO2數值超出正常值范圍的次數更多,所以新生兒無陪病房中負面的噪聲和強光對新生兒的健康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危害。為了避免無陪病房環境中異常的聲音和光線對新生兒的生理穩定性和未來的神經發育產生不利影響,根據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可以總結出相應的控制措施。首先,在新生兒無陪病房的設計建造階段,有關部門就應當考慮光線和聲音等因素,避免回聲放大、強光直射等情況的發生,同時在購置病房燈具、門窗及窗簾等材料時,確保光線正常、避光條件良好以及器材質量過關不會產生異響[16,17]。然后,從固有設備的角度,由于新生兒的生理結構和神經發育并未成熟,極易受到各類負面因素的影響。因此,醫院在配置新生兒無陪病房時,應當盡可能地采購低噪音、不會產生強可見光以及移動方便的醫療設備。最后,從人為角度出發,每日查房、日常清潔及探視等行為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噪聲,應該對涉及此類行為的相關人員,包括醫生、護士、護工及家屬等進行特定的宣傳教育,避免在相關行為和操作過程中產生噪音。
參考文獻
[1] Fanaroff AA, Stoll BJ,Wright LL ,et al. Trends in neonatal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for very low birthweight infants[J] Am J Obstet Gynecol,2007,196(2):147-148.
[2] Marlow N,Wolke D,Bracewell MA, et al.Neurologic and developmental disbility at six years of age after extremely preterm birth[J].N Engl J Med,2005,352(1):9-19.
[3]葉丹萍重癥監護病房新生兒醫院感染特點及危險因素分析[J]全科護理,2021,19(7):977-980.
[4] Perlman JM. Neurobehavioral defificits in premature graduates of intensive care- potential medical and neonatal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J] Pediatrics,2001,108(6):1339-1348.
[5] Byers JF,Waugh WR,Lowman LB Sound level exposure of high-risk infants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J] Neonatal Netw,2006,25(1):25-32.
[6]鄒會玲, 孫宇,喬繼冰,等宿遷地區健康新生兒甲狀腺功能正常參考值的研究[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 2015,31(7):577-580.
[7]王曉杰,溫秀蘭,謝婉花NICU噪音的分析調查及控制管理[J]中國實用醫藥, 2018,13(22):183-184.
[8]田亞男全面護理干預對學齡期喘息性支氣管炎患兒哭鬧行為及空氣壓縮霧化吸依從性的影響[J].首都食品與醫藥, 2020,27(14):107-108.
[9]徐麗平非藥物性護理干預對新生兒侵入性操作引起疼痛、心率、血氧飽和度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 2020,27(28):235-237.241.
[10]謝維維. 15°俯臥位對早產兒血氧飽和度、血壓、心率及睡眠質量的影響[J].吉林醫學, 2021,42(1):232-234.
[11] Darcy AE,Hancock LE,Ware EJ.A descriptive study of noise in th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Ambient levels and perceptions of contributing factors[J].
Adv Neonatal Care. 2008,8(3):165-175.
[12] Krueger C,Wall S,Parker L,et al. Elevated sound levels within a busy NICU[J].Neonatal Netw,2005.24(6):33-37.
[13] Lasky RE,Wiliams AL .Noise and light exposures for 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newborns during their stay in th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J].Pediatrics. ,2009,123(2):540-546.
[14] Long JG,Lucey JF,Philip AG Noise and hypoxemia in the intensive care nursery[J].Pediatrics, 1980,65():143-145.
[15] Schulman CA. Effects of auditory stimulation on heart rate in premature infants as a function of level of arousal,probability of CNS damage,and conceptional age[J].Dev Psychobiol,1969 ,2(3):17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