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對農業面源污染的成因及危害進行了闡述,并針對性地提出了農業面源污染的防治措施,以期減輕農業面源污染的影響,促進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 : 農業面源污染;成因;危害;防治措施;
面源污染與點源污染相對應:點源污染是指受到生產和生活影響所產生的較為集中的污染問題和現象;面源污染則是指在降雨徑流的影響下,致使污染物大面積擴散,侵入水體所產生的大面積污染現象。面源污染問題涉及農業、礦業、建筑業以及林業等,其中農業面源污染的危害性較大且較為普遍,不僅影響農業生產成效,還可能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農業面源污染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對水環境的污染方面。從近年來的面源污染情況來看,其對水環境的影響逐年增大,同時也成為阻礙農業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性問題。面源污染問題對水環境的影響直接關系到人類健康,一旦污染的水源被人類飲用,便會對機體健康造成一定影響,嚴重時導致人類機體功能下降并引發疾病,影響青少年的生長與發育。因此,對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和防治方法展開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1 、農業面源污染的成因及危害
1.1 、農藥污染土壤和水體環境
農藥在農業生產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農業生產過程中對農藥的不合理使用使大量農藥殘留在土壤中,對環境造成極大危害。農藥對環境的影響可以分為間接影響和直接影響:直接影響指采取噴霧的形式使農藥灑落在作物之上,而在揮發之后還有部分農藥殘留,從而產生直接污染;間接影響指農藥進入土壤之后被農作物所吸收,部分農藥殘留于土壤之中而引發土壤污染問題[1]。
1.2、 化肥使用不當導致水體氮、磷物質超標
為了減輕化肥使用對水體環境的影響,國際上推出了化學用量標準。從我國目前的農業生產現狀來看,化肥使用量明顯偏高,遠遠超出國際使用量標準。在進行氮、磷、鉀配比時,也存在有機肥含量較少的問題,這極易引起土壤酸化現象,致使土壤肥力降低;实牟缓侠硎褂煤芸赡苁雇寥罓I養元素失衡,進而引發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尤其是氮肥的過度使用,導致無法被作物所吸收的大量氮元素滯留于土壤中,之后隨著降水滲入地下水體,產生地下水體氮、磷含量超標的問題。這是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的關鍵性因素[2]。
1.3 、秸稈處理不當引發面源污染
秸稈是農業生產之后的副產物,部分地區采取的秸稈處理方法為直接在田地內焚燒。雖然方便了農業生產,省去了秸稈運輸的中間環節,但是會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F階段,秸稈焚燒處理已經成為造成農業面源污染的關鍵性因素,因而有必要采取資源化處理措施。
1.4 、畜禽養殖與水產養殖的污染
畜禽養殖中的畜禽糞便以及清理圈舍的污水等也是引發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的關鍵性因素之一。由于畜禽養殖規模普遍偏大、日產糞便量較多,處理難度極大。雖然經過腐熟處理的糞便可用作肥料,但處理需要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很難保障糞便處理的效率,致使養殖場周圍大量糞便堆積。降雨時糞便隨著雨水徑流進入地下或者河流,對水體環境造成極大威脅。此外,水產養殖對水體的污染也不可忽視,其主要影響表現在餌料的不合理投喂以及藥物的濫用等方面。如果餌料投喂過量,不能完全被魚攝入,會導致部分餌料存留于水體中并滋生大量細菌,對魚池的環境產生較大影響,進而加大魚感染疾病的風險,進一步增加藥物使用量,對水體環境帶來更為嚴重的影響,產生惡性循環[3]。
2 、農業面源污染的防治措施
2.1、 控制農藥用量,做好面源污染源的防控管理工作
為了對農藥用量進行合理控制,應首先明確農藥在農業生產中發揮的作用。在針對農作物生產過程中病蟲害問題進行全面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前期的農業生產資料分析病蟲害防治要點,并科學選擇農藥產品以及合理控制農藥用量,以免盲目用藥。此外,可以采取生物防治措施代替藥物治理,即結合當地的病蟲害發展特點制定合理的生物防治措施,通過生物防治技術減少農藥使用頻率;在選用農藥時也應優先選擇毒性較低、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少的農藥產品。
2.2 、嚴格控制化肥使用量,解決水體氮、磷物質超標問題
化肥的過量使用不僅會破壞土壤環境,也會對水體環境及大氣環境造成一定影響,同時增加不必要的農業生產成本。因此,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應采取科學的施肥管理手段來提升肥料利用率。具體而言,農業生產時應結合當地氣候因素和土壤條件對氮、磷、鉀肥進行科學配比,盡量采取有機肥與無機肥混合施用的方式,保持肥效平衡,以免化學肥料的過量使用而危害農業生態環境。主要施肥措施包括測土配方施肥法、化肥深施法等。測土配方施肥法指通過對土壤肥力的檢驗了解土壤中的營養元素分布狀況,然后根據作物生長需求制定科學可行的施肥方案[4]。此種施肥管理方法既可促進作物健康生長,也可減少化肥使用量及其在土壤中的殘留量。
2.3、 采取資源化處理措施,降低秸稈焚燒率
秸稈資源化利用的手段包括肥料化、基料化、飼料化以及能源化等,可根據當前的秸稈產出狀況以及資源化利用需求選擇對應的資源化利用措施?蛇x擇重點區域建設示范基地以及秸稈加工處理工廠,為秸稈資源的再利用提供有利條件。
2.4 、加強水產和畜禽養殖管理,降低其對水體的污染
養殖污染主要體現在畜禽養殖過程中所產生的污水和糞便等方面:如不能對糞便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便會使糞水流入地下水體,造成大面積的面源污染;水產養殖污染主要體現在餌料以及藥物的投放方面,一旦餌料和藥物投放過量,便會使水體中產生大量的氮、磷物質,對水體環境造成極大影響。因此,需要加強對畜禽養殖以及水產養殖的管理,指導養殖人員科學處理糞便和污水,盡可能采取資源化的處理措施,變廢為寶,對糞便進行加工處理,再用于農業生產。這既可解決當前的面源污染問題,還可提升資源利用率。
2.5 、其他防治措施
2.5.1、 加強產業結構調整,防治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問題是擴大面源污染影響的關鍵性因素,為了降低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發生率,需采取有效的措施對水土流失問題加強防治。從前期的農業生產狀況來看,產業結構不合理是誘發水土流失問題的關鍵性因素。因此,需要通過對產業結構的調整來實現保持水土的目標。主要措施為加強林木生產,通過退耕還林來改善水土流失現狀,在特定區域水流沖擊影響較大的情況下,建設攔沙壩和防水墻等工程結構來降低水流沖刷概率,減少面源污染問題的發生。
2.5.2、 加大生態農業生產投入,積極引進無公害農產品。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有很多因素會引發面源污染問題,尤其是農藥以及化肥的大量使用對生態建設極為不利。因此,在今后的農業生產過程中,應以生態建設為發展目標,大力推廣無公害農產品以及無公害生產技術,加大對無公害生產技術的研發力度,使其在保障農業正常生產的情況下,減少農藥以及化肥的使用量。
3 、結語
總而言之,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的輻射范圍較大,對大氣環境、水體環境以及土壤生態環境等均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并且會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因此,在今后的農業發展中,應結合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的成因,加強農業生產、畜禽養殖和水產養殖管理,從根本上控制面源污染發生率,保障農業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林江彪,亞娟,樊新剛寧夏農業面源污染的經濟驅動特征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21,35(3):58-65.
[2]黃瑜,劉佩詩,甘最琴,等GIS技術在農業面源污染研究中的應用[J]中國土壤與肥料, 2020(6):279-285.
[3]趙欣淺析中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研究現狀與對策[J].中國農學通報, 2017.33(33):80-84.
[4]陳小嬌,周丹丹,趙海光安徽省農業面源污染現狀及防治對策[J1.江西農業學報, 2019,31(8):98-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