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地域文化是特定區域內特定人群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的總和,地域文化的區域性和親緣性使生活在本區域中的幼兒更容易對當地文化產生熟悉感和親切感。幼兒德育是幼兒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幼兒德育的主要途徑:利用地域文化課程培養幼兒熱愛祖國和關愛生命的道德情感,利用地域實踐活動培養幼兒誠實守信和堅強勇敢的道德品質,利用地域游戲活動培養幼兒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和行為規范的習慣,以促進幼兒德育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 幼兒德育;地域文化;地域文化課程;地域實踐活動;地域游戲活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事關國家、民族的未來。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五育描述中,德居首位!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1]中指出:“幼兒園德育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幼兒德育是幼兒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對幼兒道德品質方面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依據道德教育的要求,通過一系列的教育活動,使幼兒形成積極的情感、良好的品德、文明的行為習慣的教育過程。
德育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從古到今各國都非常重視對幼兒的道德教育。我國的著名文集《顏氏家訓》在家庭倫理、道德修養等方面有著豐富的德育元素和內涵。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2]根據幼兒對規則的理解,將兒童道德認知發展劃分為前道德階段、他律道德階段、自律道德階段和公正階段。美國著名學者埃里克森[3]將幼兒意志的形成分為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沖突期、自主與害羞和懷疑的沖突期、主動對內疚的沖突期、勤奮對自卑的沖突期,并將意志定義為不顧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懷疑心理而堅定地自由選擇或自我抑制的決心。幼兒是一個人的個性品質、良好習慣、行為準則開始形成的關鍵時期,是學會做人做事的奠基期。俗語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幼兒德育的質量高低直接影響著一個人未來的發展,也影響著國家未來的人才素養,幼兒的德育教育至關重要。
一、基于地域文化的幼兒德育的可行性分析
。ㄒ唬﹤鹘y文化教育是幼兒德育的核心
《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要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分學段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悠久的語言習慣、文化傳統、思想觀念、情感認同的集中體現,凝聚著中華民族普遍認同和廣泛接受的道德規范、思想品格和價值取向。中華傳統文化以節日、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等為載體,是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融入日常生活的,人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這就需要以節日等為載體,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分析和總結其中的思想品德內容,為學生提供生活化、綜合化、生本性和開放性的德育教育內容,并作為學生健康生長的條件和保證。因此,傳統文化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核心。
。ǘ┑赜蛭幕莻鹘y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區域內存在的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4],是特定區域內存在的源遠流長的、獨具特色的,發揮著獨特作用的文化。地域文化誕生于某一地域,是特定區域內特定人群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的總和,是該地域的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社會實踐中積淀而成的[5],是特定區域內經過長期積淀形成的自然生態、傳統民俗、行為習慣等,是特定區域內人們的生產、生活、社會實踐與環境的融合,具有區域性和親緣性,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地域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符號。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地域文化扮演了符號性的角色,即各個地方世世代代形成、發展和積累的地域文化具有獨有的精神魅力。正是這些地域文化的輝煌成就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璀璨光芒,共同構筑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因此,需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鮮活內涵和個性魅力,從本質上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ㄈ┑赜蛭幕癁橛變旱掠峁┝税l展環境
地域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對地域古往今來的自然生態、生活生態和文化生態,包括對鄉土地理、自然景觀、文物古跡、民風習俗、傳統文化、生產和生活經驗等方面進行的詮釋,足見地域文化底蘊的博大精深。幼兒教育一直遵循和崇尚自然提取生活中的教育元素,提倡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地域文化的獨特性使生活在本區域中的幼兒更容易對當地文化產生好奇感;地域文化的親緣性使生活在本區域中的幼兒對地域文化有天然的親近欲和自然的親切感,使得幼兒在不知不覺中靠近文化、感知文化、接受文化。利用地域文化進行幼兒德育教育,能夠極大地豐富教學資源、整合教育資源,使幼兒德育教學更有特點。因此,幼兒德育教育要充分重視地域文化的開發和利用,既要作為本土資源,傳承地域文化,發展地域文化;又要將地域文化作為傳統文化,激發幼兒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地域情感,培養幼兒健全人格,使幼兒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
二、利用地域文化實施幼兒德育的路徑探索
。ㄒ唬┩ㄟ^地域文化課程引導幼兒認識地域文化,幫其形成熱愛祖國、關愛生命的道德情感
幼兒德育的目標之一是培養幼兒熱愛祖國、關愛生命的道德情感。幼兒課程中設置地域文化課程能夠讓幼兒獲得更多的機會、更豐富的案例,從而認識、認可或體驗家鄉和祖國的偉大,萌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愛集體、愛勞動的道德情感。因此,可在地域文化課程中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資源,引導幼兒認識家鄉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歷史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例如,在地域文化課程中設置“認識山西面食”專題。俗話說:“世界面食在中國,中國面食在山西。”山西面食是地方傳統特色面食文化的代表之一,山西面食種類繁多,如刀削面、刀撥面、剪刀面、拉面、撥魚、剔尖、饸饹、貓耳朵、灌腸、饅頭、湯包、莜面栲栳、揪片、面塑等。面塑是勤勞的山西人民以面粉為原料,經過揉面、造型、籠蒸、點色等步驟,形成的造型夸張、精細、生動、有故事情節、有文化內涵的純觀賞意義的面塑藝術品。面塑既具有觀賞價值,又具有教育價值。“山西面食”地域文化的地域性和親緣性,使幼兒自出生起便與“山西面食”結下了不解之緣,幼兒與“山西面食”水乳交融,難以分割;幼兒生活在“山西面食”中,成長在“山西面食”中,每時每刻都接受著“山西面食”的文化熏陶。因此,將“認識山西面食”活動開發成幼兒課程,既能傳承和發展“山西面食”文化,又能引起幼兒的情感共鳴。通過幼兒熟悉的生活經驗,讓幼兒進一步全面認識“山西面食”,感受家鄉面食的豐富和優秀,激發幼兒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又如,在地域文化課程中設置“人說山西好風光”專題。響遍大江南北的山西民歌《人說山西好風光》既展示了山西的地肥,也展示了山西的水美,還展示了山西的五谷香;既弘揚了山西男兒的不怕苦精神,也弘揚了山西女兒的勤勞和勇敢,還弘揚了山西老人(婆婆)的英雄志氣;既說到了山西的太行山,也說到了山西的汾河水,還說到了山西的杏花村。通過播放《人說山西好風光》的音頻和視頻,讓幼兒認識山西的三晉文明,感受山西的風土人情,既了解到本土文化,又感受到精神傳承,激發幼兒愛家鄉的山、愛家鄉的水、愛家鄉的人的情感。
。ǘ┩ㄟ^地域實踐活動引導幼兒體驗地域文化,幫其形成誠實守信、堅強勇敢的道德品質
幼兒德育的目標之二是培養幼兒誠實守信、堅強勇敢的道德品質。幼兒活動中設置具有地域文化特點的實踐活動,能夠讓幼兒從歷史中或身邊的英雄事跡中汲取寶貴的品質,培養誠實、勇敢、好問、友愛、愛惜公物、不怕困難等良好的道德品質。因此,可在地域實踐活動中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資源,引導幼兒體驗家鄉的優秀,形成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
例如,在地域實踐活動課程中設置“認識英雄劉胡蘭”專題。劉胡蘭的事跡感人生動,既讓人震撼,又讓人敬仰。劉胡蘭8歲上小學,10歲參加兒童團,14歲當婦救會主任,15歲英勇就義。劉胡蘭的高貴品質、精神面貌,充分印證了“生的偉大,死的光榮”,這正是山西人民的價值追求,也是全中國人民的價值追求。劉胡蘭永遠是中國新一代學習的榜樣。幼兒園可以組織幼兒實地參觀“劉胡蘭紀念館”,讓幼兒真切地感受認識劉胡蘭的偉大、光榮,在認識中構建文化認同,形成堅強勇敢的道德品質。
又如,在地域實踐活動課程中設置“游山西大院,品晉商文化”專題。山西大院是中國民居建筑的典范,元明清時期的民居,尚有近1300處保存基本完好。喬家大院是最早修復開放的一座晉商大院,更因為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而蜚聲海內外。山西大院的建筑,木雕、磚雕、石雕匠心獨運,人物、禽獸、花木匯成一體,繪畫、書法、詩文熔為一爐,既樸實又雄偉,既簡樸又富麗,既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又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藝術創造力。明清山西商人的成功,就在于他們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自覺和不自覺地發揚了一種特殊精神,即“晉商精神”,它包括進取精神、敬業精神、群體精神。這種精神也貫穿到晉商的經營意識、組織管理和心智素養之中,可謂晉商之魂;貧w自然,回歸生活[6],組織幼兒參觀喬家大院,形成進取、勤奮、合作的道德品質。
再如,在地域實踐活動課程中設置“又見平遙”專題。鏢局的開山鼻祖是山西人神拳張黑五!队忠娖竭b》講述了一個關于血脈傳承、生生不息的故事:清朝末期,平遙古城票號東家趙易碩抵盡家產,從沙俄;亓朔痔柾跽乒竦囊粭l血脈。同興公鏢局232名鏢師同去。七年過后,趙東家本人連同232名鏢師全部死在途中,而王家血脈得以延續。山西鏢局是當時山西經濟繁榮、物資流通的產物,形成了“謙和、隱忍、以禮相待、誠實守信”的鏢局精神。因此,組織幼兒觀看《又見平遙》大型實景劇,體驗鏢局精神,是幼兒教育應以培養健全人格,形成良好品德,樹立基本的是非觀念的有效途徑。而形成良好品德是主要目標中的核心目標。品德即道德品質,是個體依據一定的道德行為準則,表現出來的穩固的傾向與特征。良好品德包括愛心、孝心,具體表現在言談舉止和人際交流中。將“游山西大院,品晉商文化”引入幼兒課堂,讓幼兒感受古代文明,養成良好品德。
。ㄈ┩ㄟ^地域游戲活動引導幼兒踐行地域文化,幫其養成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和行為規范的習慣
幼兒德育的目標之三是培養幼兒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和行為規范的習慣。幼兒游戲中設置具有地域文化特點的游戲活動,能夠讓幼兒意識到自身正在體驗的具有地域特點的傳統游戲,更加自信、主動地投入到游戲中,并在游戲中相互學習、相互影響,形成講禮貌、守紀律的社會公德和行為規范的習慣。因此,可在地域游戲活動中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資源,引導幼兒在游戲感知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例如,在動作游戲活動課程中設置“丟手絹”“拍手歌”等活動。“丟手絹”“拍手歌”都是幼兒喜聞樂見的游戲活動,歌詞朗朗上口,內容積極向上,活動張弛有度。讓幼兒在活動中通過視覺、聽覺、觸覺感知外部世界,培養感知自身、感知他人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7]。又如,在語言游戲活動課程中設置“走西口”等傳唱活動。“走西口”體現了田青的堅韌不拔,同時也看出了田青向往光明,投奔大青山游擊隊的美好行為。“繡荷包”既體現了“女子無才便是德”時期女子的價值追求,也表現出了“三從四德”時期女子對家人的愛和對愛人的真摯情感,闡釋了對美的追求和對幸福的憧憬。在活動中,教師既要創造自由的語言氛圍,還要創造寬松的語言環境;既要支持幼兒表達,又要鼓勵幼兒講話,使幼兒在講話、表達、交談中,表達自己的感受,說出自己的想法,描述簡單的事件,說明淺顯的道理,讓幼兒在聽、講的活動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行為。
總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域文化在育人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視。山西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山西文化。山西文化多姿多彩,將其融入幼兒課堂,可以讓幼兒體驗家鄉的文化魅力,了解家鄉、認識家鄉、欣賞家鄉,培育幼兒對地域文化的認同感,激發幼兒愛祖國、愛家鄉、愛親人的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促進幼兒德育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EB/UT_
[2]皮亞杰兒童的道德判斷[M]傅統先等譯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
[3]劉晶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漸成理論及其德育啟利J]現代教育科學, 2009.(2)-66-67+74.
[4]王德炎地域文化與課程思政的融合創新研究(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 2020,(10):26-29+41.
[5]展召迪幼兒園地域文化特色課程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 2020.
[6]劉劍玲論科學的幼兒園學習觀[J]教育理論與實踐, 1999,(8):3-4.
[7]張良具身認知理論視域中課程知識觀的重建[J]課程教材教法, 2016,(3);65-70.